1950年,因遭到不公正对待,中国遗传学奠基人李景均毅然离开内陆前往香港,无处可去的李景均,竟然得到了诺奖得主穆勒亲自向美国国务院求情,希望将李景均接到美国! 1950年春,李景均在北京农业大学遇到教学中断,他的遗传学课程因坚持孟德尔定律与摩尔根理论而停摆,实验室资源随之切断。他选择辞去职务,借回乡探母为由,携妻子南下。先从北京乘火车到广州,途中多次换乘,穿越检查点,只带核心遗传手册。抵达香港后,夫妇俩资金短缺,仅剩少量现金,无法申请签证,寄信给旧识求助安置,但多数回复谨慎,避免卷入时局。 香港滞留期长达14个月,李景均走访美国领事馆,递交护照影印,却因无担保被拒。他开始写公开信,描述中国遗传学困境与求职意愿,寄给美国朋友。这封信转到《遗传杂志》,1950年6月刊登,标题直指“遗传学在中国死亡”,引发国际关注。信中强调摩尔根遗传学在中国大陆的受阻,呼吁同行提供机会。 美国遗传学家赫尔曼·穆勒读到这期杂志,他是194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当时在印第安纳大学任教。穆勒仔细审阅李景均的《群体遗传学导论》,认可书中对费希尔方程与本土应用的整合,视其为植物育种与统计建模的宝贵补充。他决定介入,起草长信给美国国务院,列举李景均学术履历,包括康奈尔博士、北大院长经历,强调其对美国公共卫生研究的价值。 穆勒信中附上书评与推荐名单,敦促简化移民审查。尽管麦卡锡时代移民政策收紧,他联合其他遗传学家持续施压,还联系前卫生局长托马斯·帕兰。帕兰利用华盛顿人脉,拜访移民司官员,递交材料并口头说明李景均无安全隐患,专长匹配国家科学需求。国务院启动背景核查,审阅档案后初步反馈正面,但需进一步文件支持。 1950年底,穆勒赴亚洲会议,途经香港时携带国务院函件,直奔美国驻港领事馆,向官员陈述李景均贡献,出示书本样页佐证。领事馆安排李景均补交照片与表格,他夫妇次日赶到,核对签名后电报华盛顿求批。帕兰从美国跟进,推动盖章,整个过程涉及多方协调,穆勒提供经济担保,确保程序加速。 1951年4月,特别签证获批,李景均夫妇收拾行李,包括藏书与衣物,登船离开香港。航行太平洋三周后,他们抵达美国西海岸,乘火车东行至匹兹堡。这段援助凸显科学网络作用,从北京南下信件,到华盛顿决策,再到香港递交,历时近一年。穆勒的坚持打破常规壁垒,李景均的专长成为关键说服点。 1951年夏,李景均加入匹兹堡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任生物统计学教授。他设计随机化表格,用于癌症化疗临床试验,推动医院采用分组工具。1950年代,他的统计方法在医疗领域推广,帮助多项大规模试验收集数据。1960年升任人类遗传学教授,同年当选美国人类遗传学会主席,主持会议讨论血型与疾病关联。 1961年出版《人类遗传学》,更新变异分析章节,供研究者参考。1969至1975年主持生物统计系,指导学生实验设计,其中詹姆斯·尼尔、牛顿·莫顿与阿诺·莫图尔斯基后来入选美国科学院院士,他们扩展李景均思路,应用于遗传疾病建模。1982年退休后,他继续办公室工作,发表二十五篇论文,直至晚年。 2003年10月20日,李景均在匹兹堡逝世,享年91岁。他的著作影响遗传统计领域,中国遗传学因早期中断落后多年,美国则借其专长推进基因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