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量太大了!”江苏盐城,男子手术出院后在网上查耗材的价格,结果发现同一个厂家

小山坡上 2025-10-29 22:52:44

“信息量太大了!”江苏盐城,男子手术出院后在网上查耗材的价格,结果发现同一个厂家的东西,自己在网上买只要1800,但是他卖给国家是18000元!网友:“合着医保报销后,自己花的钱还是那么多?” (来源:澎湃新闻) 这则新闻它指向一个更现实的社会痛点。2024年9月,江苏盐城,一位名叫李某的男子,在手术出院后对耗材价格进行网上比对。公开数据让人心酸:同一厂家生产的耗材,李某在电商平台上自购仅需1800元,而他所在单位以国家采购的名义卖给国家的价格却高达18000元。网友直呼:“医保报销后,自己花的钱还是这么多吗?” 这并非个案,而是一个被放大放久的制度性问题。价格的巨大差距,揭开的是信息不对称和利益链条的共谋。第一,信息未对称,普通患者难以看到真实的采购成本与流通环节的加价;第二,采购链条中,院方、供应商、分包商之间存在多重加价与利益绑定,招投标过程中的透明度不足,容易滋生“暗箱操作”的空间;第三,医保支付机制与自费负担的叠加,使患者成为价格传导的最终承受者,而并非价格更低的直接受益者。 从本质看,这不是单纯的“算术问题”,而是制度设计与监督机制的问题。价格到底降在哪儿,应该让谁承担哪些成本?如果没有让每一笔耗材都可追溯、可公开,公众就难以相信医疗价格的公正性,也难以对症下药地发表评论与监督。但问题也给了我们方向。要让高成本背后的利益网逐步梳理清晰,需要三条路径并行推进:一是提升透明度,建立耗材价格的动态公开机制,让公众看到同款耗材在不同环节的价格构成;二是强化全链路监督与追溯,把招投标、流通、使用等环节的关键节点纳入可核查体系,减少中间环节的生存空间;三是改革医保与公立医院的激励结构,降低患者自付压力,让国家层面的采购价格回归到真正的“成本与价值”平衡点,而不是被多方利益推高。 这场讨论的意义,不在于责备某一个人,而在于唤醒全社会对医疗价格透明与公正的迫切需求。普通人、媒体、监管部门、医院、供应商——所有参与者都应成为推动改革的力量。你是否也遇到过类似的价格错配?你认为应该从哪些具体环节着手,才能真正让“同款耗材、同一个成本、同一份良心”落地?把你的看法写在评论区,讓这场公开讨论继续发酵,成为推动制度改进的公共力量。集采平台 医用耗材展

0 阅读:0
小山坡上

小山坡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