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辽宁农村看人口变局:空巢乡土的忧思与未来 作为土生土长的辽宁农村人,看着村

社会丹丹看趣事 2025-10-30 07:25:38

从辽宁农村看人口变局:空巢乡土的忧思与未来 作为土生土长的辽宁农村人,看着村口日益稀疏的人群,再对照《2024年分地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表中辽宁-5.30‰的自然增长率,心中满是感慨。这组数据背后,是我们辽宁农村“年轻人走光了,孩子生得少了”的残酷现实。 我们村,曾经是十里八乡最热闹的地方。记忆里,春天田埂上满是年轻人插秧的身影,夏天傍晚村头空地是孩子们追逐嬉戏的乐园,秋天打谷场的号子声能传好几里地。可现在呢?插秧的是留守的老人,傍晚的空地长满野草,打谷场早已荒废。我的发小大强,高中一毕业就去了沈阳打工,在工厂里没日没夜地干,后来娶了同样来自外地的媳妇,在城里安了家,去年他说“城里教育好,说啥也得让孩子在沈阳上学”,如今一年到头难得回村一次。像大强这样的年轻人,在我们村一抓一大把,他们涌向沈阳、大连,甚至更远的南方城市,留下的是守着几亩薄田的老人和空荡荡的村落。 表中辽宁4.32‰的出生率,在我看来,就是村里新生儿越来越少的直接体现。以前村里一年能添十几个娃,现在好几年才听说谁家生了孩子。二婶家的儿子在大连买了房,二婶催着他们生二胎,可小两口却说“在城里养一个孩子都费劲,哪敢要第二个”。高生活成本、激烈的社会竞争,让年轻人不敢生、不愿生,这在城市如此,在我们农村,那些追随子女进城的老人,更是连催生的底气都不足。 -5.30‰的自然增长率,意味着人口在持续减少。村里的小学,以前有五个年级,现在只剩下一年级,总共才七个孩子,老师也只剩一位即将退休的老教师。曾经的卫生院,如今只有一个老村医勉强支撑,年轻人有点大病小痛,都得往县城跑。这种人口流失带来的,是公共服务的萎缩,是乡土文化的式微。我们村的秧歌队,以前逢年过节能热闹好几天,现在连凑齐人都难,那些传统的民俗活动,渐渐成了记忆里的片段。 站在辽宁农村的土地上,看着这组数据,我既担忧又期盼。担忧的是,若人口持续这样流失,我们的家乡会不会最终沦为空心村?期盼的是,能否有政策的春风吹进我们辽宁农村,比如加大对农村产业的扶持,让年轻人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好工作;比如完善农村的教育、医疗设施,让年轻人愿意回来、愿意生育。 人口数据是冰冷的,但它折射出的乡土变迁是滚烫的。我们辽宁农村的故事,或许也是中国不少农村的缩影。唯有正视这份数据背后的人口困境,用切实的行动留住年轻人、鼓励生育,才能让我们的乡土重焕生机,让那久违的烟火气再次弥漫在辽宁的乡村田野间。

0 阅读:6

猜你喜欢

社会丹丹看趣事

社会丹丹看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