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要祭出最后的绝招!如果中国不再向美国出售稀土,美国将重击中国经济,将中企踢出全球股市,SWIFT支付体系也难逃制裁,中国能否顺利应对?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要说这事的起点,还得从稀土说起。稀土这东西虽然名字里有个“稀”,但其实储量并不算特别少,美国也有不少,大约两百万吨左右。然而问题在于,它“挖出来”容易,“炼干净”难。 稀土从矿石到成品,中间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成本高、污染重、技术复杂。美国早年也干过,可后来一看既不赚钱又污染环境,就把这摊子生意交给了别人。没想到,这一放手,几十年后全世界的稀土加工技术几乎都落到了中国手里。 根据2024年的数据,全球87%的稀土精炼都在中国完成。也就是说,哪怕美国自己有矿,也得把原矿运到中国来加工。想自己建条完整产业链?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美国现在也在尝试重启稀土产业,比如加州那家MP Materials公司就想打造“美国稀土闭环”,可因为环保标准太高、劳动力贵、设备依赖进口,折腾了几年,依旧没成气候。连他们的高管都无奈地承认:哪怕矿挖出来了,最后的精炼环节还得发去中国。 所以,当中国在2025年夏天限制部分高纯度稀土出口时,美国才会立刻炸了锅。稀土是干啥用的?从导弹、战斗机、芯片到新能源汽车、电动机,都离不开它。尤其是军工领域,一旦缺了稀土,美国连F-35都得减产。 于是,美国政客一边指责中国搞“资源武器化”,一边又拿不出更好的办法。这就像一个欠了人家手艺费的主儿,还要威胁不许人家再接别的活儿一样,显得既焦躁又无奈。 美国当然知道自己没法马上摆脱稀土依赖,所以他们打算从金融层面“出狠招”——把中企踢出全球股市。这个手法他们不是第一次用了。 早在2024年底,标普道琼斯、富时罗素等国际指数公司就配合美国的政策,把部分中资企业从指数中剔除,说是“审计不透明”“涉及国家安全”。可实际结果呢?撤资规模只有区区1到2亿美元,对中国股市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更有意思的是,本来华盛顿以为这招能让资本撤离中国,结果却反着来。中芯国际、宁德时代、隆基绿能等企业股价在那段时间不跌反涨。北向资金反而在2024年12月流入了305亿元,创下年度新高。 原因很简单:资本看的是赚钱能力,不是政治口号。中国市场虽然有风险,但有更大的机会。美国那套“用金融掐脖子”的策略,反倒让更多国际投资者意识到:不能把所有鸡蛋都放在美元篮子里。 再往后,美国第三张牌登场了——SWIFT支付系统制裁。这是他们最常用的金融武器,也是之前对俄罗斯、伊朗动过的“老套路”。SWIFT是个全球银行间通信系统,说白了,它不是转钱的,而是“发信息”的。 但你如果被踢出这个系统,国际转账就像没了快递单号,基本寸步难行。所以,当有传闻说美国可能推动SWIFT限制中国银行交易时,全球金融圈确实一度紧张。 不过,中国早就不是当年的中国了。早在2015年,中国人民银行就开始布局“CIPS”——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它不仅能独立运行,还和SWIFT部分互联互通。 到了2025年,CIPS已经覆盖了109个国家和地区,合作银行超过1300家。更重要的是,中国还在推动基于区块链的跨境结算,结合央行数字货币(CBDC),形成了另一条全球支付通道。即便SWIFT真出手,也未必能卡得住中国的大动脉。 而在这背后,是中国在金融科技、支付体系和自主货币上的持续积累。微信支付、支付宝这些民用平台的成熟,为数字人民币的普及打下了坚实基础。 如今,中国企业出海时,越来越多的交易已经可以用CIPS或CBDC结算,甚至在东盟、中东、非洲等地区,人民币直接结算的比例不断上升。这意味着,中国正在逐步削弱美元体系的垄断地位,哪怕SWIFT动真格,也只能伤到表皮。 美国这三招看起来强硬,其实暴露了它的焦虑。说白了,就是担心中国的崛起已经不仅仅是制造业的威胁,而是金融、科技、能源安全全方位的挑战。稀土打不动,股市制裁不痛,支付封锁没用,美国的选择越来越少。 可它偏偏又离不开中国——不管是苹果的产业链、特斯拉的供应商,还是沃尔玛货架上的商品,背后几乎都有“中国制造”的影子。哪怕想“脱钩”,也只是嘴上说得凶,现实做不到。 反观中国,这几年确实在做一件事:为可能的封锁做准备。稀土产业从上游开采到下游磁材,早已形成完整链条;芯片材料、光刻胶、设备等领域也在不断突破;CIPS和数字人民币打通国际支付的同时,还在和东盟、俄罗斯、非洲等国家推动本币结算合作。 2025年初,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的原油、天然气期货中,人民币结算比例首次突破40%。这是个信号:美元霸权的裂缝,正在扩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