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想要杀死一个人,不必用刀子,只需日日挑他的错处,持续地贬低、否定、打击、

史叔温情 2025-10-30 13:10:16

莫言:“想要杀死一个人,不必用刀子,只需日日挑他的错处,持续地贬低、否定、打击、苛责、批判、矮化他,折磨其内心,打压其信心,诋毁其人品,摧毁其自尊,因为人永远是需要认同感的,如果没有了被认同感,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像行尸走肉一般。” “你以为一句玩笑不会伤人吗?”其实一句看似随意的话,却可能会成为一段关系里不断侵蚀的开端。 比如小李(化名),他进入公司三年,起初是个勤恳又有想法的员工,但随着岗位竞争加剧,团队里开始滋生比较与挑剔。 起初是微小的“纠正”:会议上被当众指出用词不严谨,方案被反复要求修改;之后是频繁的提醒:邮件里反复抠字眼,绩效评价里只列缺点不提贡献。更糟糕的是,这些批评往往伴随调侃式的语气,旁人笑着附和,仿佛这是团队文化的一部分。 时间长了,小李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晚上躺在床上,会回想白天被批评的细节;去到公司,先想的是如何避免被责难,而不是如何创新。原本热衷的项目逐渐放弃主动承担,提出的创意越来越少,沉默成了保护色。 这一连串的变化看似缓慢,却在无人察觉中剥夺了他的自尊与行动力。 这样的过程并非个例,在学校,有老师以“严格”为名持续否定学生,孩子从起初的焦虑走向逃学;在亲密关系中,伴侣的一句“你真没用”重复出现,能把对方推向长期的抑郁。 尤其是在社交媒体时代,网络暴力更将这种“持续挑错”放大,一句否定性评判可以被无数人转发,受害者在短时间内遭遇数以万计的攻击,心理防线瞬间崩溃。莫言所说的“无需刀子”的杀戮,并非夸张,而是对现实中语言与态度持久伤害的精准描述。 那么为什么言语与态度有如此毁灭力? 心理学解释很直白:人的自我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外界反馈,特别是来自他人的认可。当这种认可被剥夺,取而代之的是持续的否定,人就可能会产生放弃的想法。 虽然发生在小李身上的“否定”并未使他走到极端的结局,但代价已不可小觑:职业发展受限、人际关系受损、生活质量下降。如果没有外界干预,这种状态会像慢性病一样影响身体与精神。 总结这类事情,核心不在于找出谁对谁错,而在于认识到:语言与态度可以是武器,也可以是疗愈。 每天一句善意的肯定、一次诚恳的引导,能为他人保留一条继续前行的路;而持续的挑错与贬低,会慢慢埋葬一个人的热情与可能,所以请别轻易用语言下刀。 文丨小王 编辑丨史叔

0 阅读:0
史叔温情

史叔温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