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近太难了,不买美国大豆,巴西大豆猛涨价,阿拉根大豆涨价,中国难道非要买大豆?能不能实现国内自足自给?如果 “中国大豆之父” 庄炳昌没有遇害,中国的大豆会不会不会再受制于人,而是另一番欣欣向荣的景象。 其实这事真不是不想自己种,主要是咱国家对大豆的需求量实在太大了。咱每年要消耗1.14亿吨大豆,可自己能种出来的也就2000多万吨,八成以上都得靠进口。这些大豆用处特别广,不光是咱们吃的豆油、豆腐、豆浆得用,更重要的是养猪、养鸡的饲料里,豆粕占了很大比例,大豆一涨价,肉蛋奶的价格都可能跟着波动,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菜篮子。 要说能不能实现自给自足,得算笔实在账。现在咱国产大豆亩产大概133公斤,要是想种够1.14亿吨,得用8亿多亩耕地。 可咱国家耕地红线就18亿亩,其中14亿亩得用来种水稻、小麦、玉米这些主粮,保证大家的口粮安全,根本匀不出这么多土地种大豆。 而且大豆种起来效益不算高,同样一亩地,种玉米的收入比种大豆多不少,农民种大豆的积极性自然受影响,这也是国内产量上不去的原因之一。不过这些年国家一直在想办法,推进大豆振兴计划,2025年的播种面积已经到了10424千公顷,单产也提到了每公顷2023公斤,产量能稳定在2000万吨以上。 还在推广豆粕减量替代技术,减少饲料里豆粕的用量,这样进口量也能慢慢降一点,预计2025/26年度进口能降到9580万吨。 但即便这样,离自给自足还差得远,短期内根本没法完全不靠进口。 说到大豆,就不能不提“中国大豆之父”庄炳昌教授,要是他当年没遇害,中国大豆产业说不定真能是另一番样子。 这位教授可是个真正的育种专家,一辈子培育出18个大豆新品种,把咱国产大豆的亩产从120斤一下提到了200斤,光这一项就能多养活300万人。他还破解了大豆花叶病毒的抗性基因,正在研究抗虫基因和高油品种,那些成果要是能成,咱的大豆不仅产量高,还能少用农药,出油率也能上去,竞争力肯定比现在强得多。 可惜2002年他遭遇意外离世,手里的基因研究资料还没来得及完善,他主持的高蛋白大豆育种项目硬生生停滞了8年。就是这几年的空当,国外的转基因大豆趁机进了中国市场,人家的大豆产量高、出油率也高,一下就占了不少份额。 后来科研团队重新捡起他的研究时,国际粮商已经形成了垄断优势,咱们再追就难多了。有人算过,要是按他生前的规划,2010年咱们大豆自给率至少能提高30%,现在也不至于在国际市场上这么被动。 当然,咱也不能说现在的困境全是因为少了庄教授,中国大豆依赖进口是多种原因造成的。除了耕地少、产量低,还有国际市场的竞争因素。 不过庄教授的研究确实是关键,他找的野生大豆优良基因,培育的高产抗病害品种,正是解决大豆产业问题的核心办法。 要是他能继续研究,说不定早就培育出亩产300斤还高油的品种,农民种大豆能多赚钱,国内产量自然能上去,进口的依赖度肯定会降很多,也就不用看别人脸色涨价了。 好在咱现在也不是没对策,巴西涨价后,中国立马停了800万吨的订单,转头就和阿根廷签了130万吨的合同,还增加了从俄罗斯、乌拉圭的进口,一下就把巴西的市场份额从80%压到了35%。 这两年一直在推进进口来源多元化,就是不想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避免被单一国家卡脖子。国内的科研也没停,庄教授留下的《中国野生大豆生物学研究》还是现在的重要参考书,盖钧镒院士这些科学家接着他的方向做研究,单产和品质都在慢慢提升。 说到底,中国大豆现在的难处是客观存在的,耕地有限、需求又大,短期内确实离不开进口。 但要是庄炳昌教授没遇害,他的研究能顺利推进,咱们的大豆产量和品质肯定能上一个大台阶,自给率提高了,在国际市场上就有更多话语权,不至于被随便涨价拿捏,产业说不定真能欣欣向荣。 不过现在国家也在发力,一边拓展进口渠道,一边抓国内生产,假以时日,咱们在大豆上的主动权肯定会越来越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