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通网了,老人看病难,未来谁来住? 2025年10月,中央又提了一次,农村得有现代生活条件,这不是头一回说,也不是随口一提,从2022年到现在,这话已经说了四回,每回都说得更清楚一点,更实在一点,不是光喊个口号,是真想让农村不一样起来。 以前大家觉得农村现代化就是盖新房、修马路、装路灯,现在不一样了,政策开始讲宜居宜业,意思是农民不光要住得舒服,还得能干活、能赚钱、能过安稳日子,2023年初农业农村部定了三条,规划得提前想好,房子不能随便建,农民得参与商量,他们想让农村有老味道,也有新样子。 可现实没那么顺当,城里人觉得有电有水有快递就算现代化,农民不这么想,他们最在意的是孩子上学远不远,村里的医生能不能管高血压,有没有地方给老人热饭,农技培训是不是真能帮上忙,央视二〇二三年做过调查,中西部不少村子连个像样的卫生室都没有,六成老人看病得跑县城,政策上说的和老百姓真正要的,中间还差着不少事。 技术也进了村,可没多少人真用上,政府推数字乡村,手机APP堆了一堆,系统之间对不上,村干部自己都弄不明白咋操作,文化上也在变,有专家说,2035年前先搭架子,之后才谈得上稳当,浙江有些村子用积分管红白事,浪费少了一大半,可这样的办法,还没铺开到全国,有人拿日本比,人家人口在减,日子没见差,咱们是不是也能这么走,村子小点不怕,关键是服务得跟得上。 土地和人口这两件事谁都躲不开,2028年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是个关键时候,到时候会不会重新分地,怎么整合,谁也说不准,现在农村常住人口不到五亿,可户口还在农村的超过六成,大多数人不会进城,现代化不能光指望年轻人回乡创业,还得顾着那些留在村里、年纪大的人。 政策不是要把农村变成城市的样子,而是想让农村自己动起来,按自己的步子走,用自己的办法过日子,过去靠国家给钱给物,现在要让农民自己有本事,能挑自己想走的路,房子可以翻新,路可以铺平,但最重要的是,农民能不能在自家门口吃饱穿暖,不靠别人,挺直腰板过日子。 有人担心农村越来越空,没人住了怎么办,其实关键不在人多还是人少,而在服务能不能跟上,资源能不能留得住,要是村里看病方便,孩子上学不发愁,老人有地方养老,就算年轻人出去打工,老一辈也愿意留下来,这才是过日子的真样子。 政策一直在变,但真要落地还得靠人,村干部得会用电脑,村民得能说话,县里得有真金白银支持,光靠文件没用,得看每个村子怎么干,有的地方干得顺,有的还在摸路,这不是一两年能成的事,可能得十年,甚至更久,但只要方向对,慢慢来,总能走到头。 农村不是城市的后花园,也不是等着被帮扶的对象,它是中国社会里实实在在的一部分,有它自己的活法和根,现代化不是把它变成城市,而是让它在土里慢慢长出新的模样,这过程不会吵吵闹闹,但每一步都算数。
农村通网了,老人看病难,未来谁来住? 2025年10月,中央又提了一次,农村得
能工智人
2025-10-30 19:53:52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