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的心态还是没有摆正。这两天在英国访问的苏林,在牛津大学发表了一个演讲。说世界的关键不在你站在哪一边,而在如何站稳。强调越南是独立自主国家,不是大国附庸。问题的关键是,你越南家的经济体系,在供应链是就是高度依附于中国的啊。当然,其市场则是高度依附于美国。脱离这个经济现实,而空谈独立是毫无意义的。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看看数据就能明白问题的严重性。2025年前五个月,越南从中国进口了大约459亿美元的商品,而对美国的出口则达到了499亿美元。简单地说,越南的经济链条就是“中供料—越南组装—美买单”。 这个链条乍一看顺畅,实际上却非常脆弱。一旦某一环受阻,不管是原材料供应还是出口需求,都会对越南整个经济产生连锁冲击。而在这个链条中,中国和美国分别占据了供应端和消费端的关键位置,这就意味着越南根本无法完全“独立”运行经济体系。 苏林在演讲中口若悬河地谈论独立自主,但现实情况是,越南经济的独立性早已被外部力量牢牢束缚。举个最直观的例子:2024年,美国曾以增加关税为手段,对越南施压。 结果呢?越南不得不妥协,购买了价值约80亿美元的美国飞机,同时配合美方进行工厂台账和海关检查。 这一系列操作不仅增加了越南企业的运营成本,也让越南在面对美国时失去了原本自称的“自主权”。独立自主?在美国眼里,越南其实就是一个被牵着走的棋子。 中国方面的反应也很快。面对越南向美国妥协,中国立即采取了反制措施,从加强水产品检疫开始,直接影响越南出口企业。 与此同时,像苹果、晶科能源这样的国际大厂,也因为出口和供应链的不确定性,把部分产能从越南迁出。这不仅让越南失去了部分制造业投资,也进一步削弱了其经济自主能力。现实中,口号永远赶不上产业链调整的速度。 越南内部的经济压力,正在逐渐显现。世界银行在2025年9月发布的报告中,将越南全年经济增长预期从6.8%下调到6.6%。 虽然幅度看似不大,但对于一个高度依赖出口和物流的国家来说,这已经是一个明显的信号:加税和出口压力正在打击越南的经济活力。 物流和转口企业的下滑,直接折射出“独立自主”的经济口号与现实的脱节。越南的经济,更多依赖的是外部供应和外部市场,而非自身的内生增长动力。 事实上,越南经济长期依赖外部大国的现象并非偶然。从产业结构上看,越南本土的高附加值产业相对薄弱,电子制造、成品组装等行业大量依赖中国供应链。 原材料、零部件的进口几乎占据整个生产环节的核心位置;同时,美国市场又是越南出口的主要终端。这种“上下游分属两国”的模式,使得越南经济在外部压力下极易波动。哪怕越南政府再高喊“独立自主”,也难以在短期内改变这种依赖格局。 这次苏林在牛津大学的演讲,可以看作是越南试图在国际舆论上树立形象的一次努力。对外展示“独立自主”,对内强调国家尊严,看似增强了政治话语权。但经济现实摆在面前:如果不能调整供应链依赖和出口结构,独立自主只是空喊。 更重要的是,这种空喊还有可能带来负面影响。企业和投资者会看到真实的数据和风险,而非演讲的口号,这反而会让越南在国际贸易中显得不够可靠。 细看越南近期的经济动作,也能反映出这种矛盾。政府在对外强调独立自主的同时,又不得不屈服于外部压力。例如在应对美国加税威胁时,越南不仅被迫增加对美采购,还要接受美方在工厂管理上的监督。 换句话说,在经济操作层面,越南无法完全按自己想象的路线行事。这就像一个在高空行走的杂技演员,一边喊着自己“自由”,一边紧握安全绳,无法真正松手。 不仅如此,中国的反制措施也提醒了越南现实的残酷。越南出口企业面对中国检疫和贸易限制,不得不重新评估供应链布局。 一些大厂的产能迁出,意味着越南不仅失去部分工业投资,还可能在短期内出现就业压力。经济增长受到抑制,社会民生也难以完全维持稳定。在这种情况下,独立自主更像是一种理想化的愿景,而非可以立即实现的战略选择。 从长远看,越南要想实现真正的经济独立,难度不小。需要在产业升级、技术自主和供应链多元化方面下大力气。 仅仅依靠喊口号和表面演讲,是无法改变根本问题的。否则,每一次外部加税、供应链波动或国际压力,都可能让越南被迫重新“低头”,口号和现实之间的落差只会越来越大。 更有意思的是,这种“心态没摆正”的情况,不仅反映在经济上,也渗透到政治和外交上。越南在对美谈判时的妥协,显然表明它在国际关系中仍然有着现实依赖。 一边高喊独立自主,一边又被外部力量牵制,这种矛盾状态,长期存在的话,会削弱越南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信任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