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省媒体人陈凤馨表示,按照民调来看,70%以上的台湾地区民众是接受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的,可是对于统一这件事,真正的疑虑是在于制度的不同,担心生活方式会出现剧烈的改变。所以现在大陆是去强调生活方式不变,但她还是比较相信民间交流。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台湾省媒体人陈凤馨在近期的观察中指出,尽管很多台湾民众认同自己的中华民族身份,但对于两岸统一仍然抱有一定的疑虑。这种疑虑的核心,并非源自民族情感,而是对生活方式和制度差异的担忧。 根据2025年的民调显示,超过七成的台湾民众认同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这个比例相当高,但当谈及统一时,问题就复杂起来了:很多人担心,如果统一成真,他们原有的生活习惯、教育制度、社会管理模式甚至日常工作节奏,可能会发生剧烈的改变。 陈凤馨认为,这种心理状态其实很自然——人们对熟悉的生活模式有一种安全感,而任何潜在的改变都容易引发不安。 正因如此,大陆方面在推动两岸交流时,一直强调“生活方式不变”。这一点并非空话,而是有具体行动支撑的。从经济层面来看,两岸经贸关系已经紧密绑定。根据官方统计,2024年两岸贸易额达到2929.71亿美元,同比增长9.4%。 这个数字不仅说明两岸商业往来活跃,也显示了双方经济互补的现实。更值得注意的是,大陆新注册的台资企业接近8000家,其中江苏昆山就有5000多家。 这意味着大量台商选择在大陆创业、投资,并在当地扎根发展,他们在大陆的日常生活、企业管理模式,仍然能够保持与台湾类似的节奏和氛围。 不仅如此,福建省在两岸融合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福建是距离台湾最近的大陆省份,多年来一直担当着两岸交流的“桥头堡”。到2025年,福建已经建成14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占全国总数三分之一以上。 这些创业园不仅提供技术支持,还包括市场开拓、政策咨询等全方位服务。更重要的是,基础设施实现了“无缝对接”:比如厦金大桥的建设、供水和通气工程的完善,都让台胞在大陆创业、生活更方便、更顺畅。 可以说,这种实实在在的便利,是对台胞“生活方式不变”承诺的最直接体现。 除了基础设施和经贸环境,规则互通也是关键环节。福建在31个领域实施了39项两岸标准共通政策,例如,厦门认可台湾60种职业资格,截至2025年,已有超过6000本证书发放。 这意味着,无论是医生、教师还是工程师,台胞在大陆就业和创业时,可以享受与大陆居民同等的待遇。这种制度上的兼容性,直接消除了许多台胞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即便身在大陆,也能维持原有的专业身份和生活方式。 陈凤馨特别提到,两岸融合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心理和社会层面的认同感。通过经贸、基础设施建设和制度互通,台胞在大陆的获得感明显增强。 过去,人们可能觉得去大陆生活或工作是一种妥协或者冒险,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台胞发现,这里同样可以保持原有的生活节奏,还能享受到更多机会和便利。 这种切实的变化,使得87.3%的台湾民众对自己的中华民族身份产生认同,并认为这种认同感为两岸融合提供了民意基础。换句话说,当民众感受到利益和生活方式都没有受到威胁时,他们对于更深层次的融合,自然会持更开放和积极的态度。 事实上,两岸融合的实践远不止福建一地。近年来,大陆在教育、医疗、社保、文化交流等多方面也都在为台胞提供便利。 例如,越来越多的大陆高校开放台湾学生入学,允许他们享受同等的奖学金政策;在医疗和社保方面,台胞也能通过一定手续参与大陆的保障体系。这些举措,都是在向台胞传递一个明确的信息:来到大陆生活和发展,不会让你失去原本熟悉的生活习惯和权益。 与此同时,民间交流也在发挥重要作用。除了官方和制度层面的努力,越来越多的两岸青年、企业家和学者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加深了彼此了解和信任。无论是文化艺术、学术研究,还是企业合作和旅游,民间交流正在成为两岸融合的“软实力”。 陈凤馨认为,虽然制度和政策能够提供保障,但真正让台胞感受到认同和安全感的,是这种日常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交流和互动。通过不断接触,台胞能够发现,大陆并不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而是可以保持生活方式、延续习惯的地方。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融合并非单向推动。随着台胞在大陆扎根,他们也在影响大陆社会,使两岸关系更具有互惠性。比如,在创业园里,许多台胞将台湾的先进管理理念、农业技术或文化创意带入大陆,促进当地产业升级和文化多样化。 这种互动不仅提升了台胞的获得感,也让大陆社会感受到两岸融合的实际价值和潜力。可以说,这种双向互动是两岸关系持续稳定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