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高官:沙俄占中国的不妨卖给中国。近年来,俄罗斯一直喊着“向东看”的口号,试图开

官芊芊 2025-10-31 01:40:18

俄高官:沙俄占中国的不妨卖给中国。近年来,俄罗斯一直喊着“向东看”的口号,试图开发广袤的远东地区,但效果却一直不太理想。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近年来,俄罗斯一直喊着“向东看”的口号,想要借助远东振兴,打破对欧洲市场的依赖,把东方变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这个战略早在普京上任初期就被反复提出,尤其是克里米亚事件后,俄罗斯与西方关系全面恶化,更是把“向东看”当成救命稻草。可是喊口号容易,真要干起来,却步步维艰。   远东的面积,占了俄罗斯国土的三分之一,比中国六个江苏省加起来还大,但总人口只有六百多万,还在不断减少。根据俄官方统计,2024年一年间,就有超过六万人离开这个地区,大多数年轻人选择去莫斯科、圣彼得堡或者国外发展。   留在当地的,多是老年人和公务员,整个区域呈现出一种“空心化”的趋势。人口流失意味着劳动力短缺,也意味着消费市场萎缩,再加上冬季漫长、气候恶劣,能源、交通和生活成本居高不下,任何想在这里投资的企业,都要先掂量掂量风险。   其实早在2016年,俄罗斯政府就推出过一个很有噱头的政策——“远东一公顷土地计划”。听起来很诱人:只要你是俄罗斯公民,就能免费领取一公顷土地,用于居住、耕种或商业开发。但现实情况却令人尴尬——到现在,真正被有效利用的土地还不到15%。   原因很简单:这块地虽然是“白送”的,可要变成能赚钱的资源,还需要公路、电力、市场和资金支撑。可这些东西,远东都极度缺乏。很多人拿到地后发现,最近的城镇要开车几小时,连手机信号都时断时续,更别提建厂或种地了。   资金短缺是第二个致命问题。俄罗斯国内资本普遍谨慎,愿意去远东投资的企业凤毛麟角。即使有意向,也会被繁琐的行政程序拖得筋疲力尽。俄政府虽多次承诺简化审批、提供税收优惠,但地方执行力有限,腐败问题时有发生,企业家的热情渐渐被磨没。   于是,俄罗斯把希望转向了东方——中国。中俄之间的合作,其实早在十多年前就有基础。2019年同江铁路大桥通车,让两国在运输方面有了更直接的通道;2023年,阿穆尔天然气处理厂的投产,更是让能源合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可即便如此,整体合作仍停留在“浅层次”:主要集中在资源出口和基础设施项目上,俄方提供原材料,中国提供资金和技术,模式单一,缺乏长期共赢的产业链整合。   更让人无奈的是,物流成本依然高得离谱。举个例子,从哈巴罗夫斯克到符拉迪沃斯托克的陆运费用,几乎比从中国北方港口运到日韩还贵。   再加上审批周期长、海关效率低,很多中国企业算完账就打退堂鼓。俄罗斯一边喊着“欢迎中国投资”,一边又设下种种限制,生怕中国资本“控制”太多领域,这种自相矛盾的心理,也让合作进展缓慢。   然而,形势比人强。自从俄乌冲突爆发,西方制裁如同铁箍一般,几乎封死了俄罗斯的欧洲市场。原本依赖欧盟的能源出口被迫转向亚洲,特别是中国,成了俄罗斯为数不多的“生路”。   2024年3月,中国海油与俄罗斯诺瓦泰克签署了一份重磅协议——双方将在远东地区共同建设年产150万吨的LNG工厂。   中国提供贷款、技术和部分设备,俄方则提供资源和场地。表面上是双赢,实质上俄方依旧坚持控股,理由是“国家安全”。这份“戒备式合作”也折射出俄罗斯对中国复杂的心理:离不开,却又不敢完全依赖。   这种矛盾心理,才是那句“沙俄占中国的不妨卖回去”的真正背景。那位俄高官的言论,其实带着几分讽刺和几分无奈。   讽刺的是,俄罗斯的远东开发战略,喊了十多年,投入巨大,却依旧半死不活;无奈的是,中国的经济活力和资金实力,的确是俄罗斯眼下最现实的救命稻草。   而“沙俄占中国的土地”,指的是历史上被俄国吞并的大片领土,包括外东北、库页岛、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一带。   俄方官员提到这事,并非真的想“卖地”,而是暗示:如果能让中国出钱帮忙开发,不如让中国企业“部分接盘”,至少能让这片冷冰冰的土地重新活过来。   不过,这种想法从俄罗斯国内来看,又是个敏感话题。俄民众普遍有强烈的领土情结,一旦涉及“土地”两个字,就容易引发民族主义反弹。   更何况,远东地区虽人烟稀少,却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木材和矿产资源。俄罗斯政府当然不会轻易放手,只是现在手里缺钱,开发又无力,只能在政治上喊口号,在经济上求合作。   现实摆在眼前,远东这片地,要让它重新焕发生机,没有中国几乎不可能。中国不仅是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最重要的能源买家。   过去十年,中俄贸易额翻了两番,仅2024年就突破了2500亿美元。无论是天然气管道、跨境铁路还是港口建设,中国企业都在提供实实在在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0 阅读:0
官芊芊

官芊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