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实施“最严厉制裁”!中方拒绝与荷兰官方就安世事件开展磋商,导致荷兰把控下的安世总部难以保障欧洲车企芯片供应,法国总统直接呼吁欧盟对中国实施“最严厉制裁”。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事情的起点,其实可以追溯到2025年9月底。美国政府推出了一条名为“穿透式管控”的新规,明确限制中资技术公司在海外的技术流出。说白了,美国想通过这条规定,让掌握核心技术的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或并购时受到更严格的审查。 紧接着,荷兰以所谓“国家安全”为由,引用1952年的《商品供应法》,对安世半导体采取了强硬措施——冻结公司全球30个资产。这个动作本身就很罕见,荷兰用上了半个世纪前的老法案,一下把安世半导体卷入了国际政治风暴。 荷兰方面并没有止步于资产冻结。阿姆斯特丹法院在资产冻结后做出进一步裁决,直接免去了中方CEO张学政的职务,并将闻泰科技持有的安世99%股权交给第三方托管。这一操作可以说是彻底切断了中方对安世的直接控制权。 想象一下,这不仅仅是商业上的打击,更是一种政治信号——荷兰在向中方展示,海外企业的运营权在他们手里,他们有能力干预管理层的人事安排。 但是,如果你以为安世半导体就此走下坡路,那就错了。实际上,自闻泰科技在2019年投资340亿人民币复兴安世半导体以来,这家公司一直在稳步成长。到2024年,安世半导体实现营收147亿欧元,毛利率高达37%,在全球车规级功率芯片市场中位列第三。 更重要的是,这家公司不仅为中国创造就业,也为荷兰提供了上千个岗位。在这个背景下,荷兰的做法看起来像是“自家鸡蛋砸自己锅”,尤其是安世为欧洲汽车产业提供了关键芯片,如果供应链断裂,影响绝对不小。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方和安世中国采取了强硬态度。官方明确表示,仍然承认张学政为CEO,并在中国境内保证东莞工厂继续生产。 值得注意的是,东莞工厂掌握了安世全球70%的封装测试产能,这意味着,即便荷兰方面在海外操作了管理层和股权,中方依然牢牢掌握着实际生产能力。 换句话说,欧洲的车企如果想要稳定获取安世的芯片,必须考虑到中方在供应端的决定权。这个局面让原本看似“荷兰主导”的行动,其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随着事件的发酵,欧洲内部的分歧开始显现出来。法国总统甚至直言不讳地呼吁欧盟对中国实施“最严厉制裁”,希望以此向中方施压。 法国的逻辑很简单:在安世事件上,如果中方不配合海外操作,就可能打乱欧洲汽车产业的供应链,而法国希望通过施压来确保本国企业利益和政治立场同步。可是,与法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德国。 德国在稀土、能源及芯片关键材料方面对中国高度依赖,一旦对中方施压过度,可能会引发供应链风险。于是,德国选择向中方请求优先供应,表现出明显的务实态度。可以看到,欧洲内部对中企的政治打压与产业依赖之间的矛盾已经到了白热化阶段。 整个事件不仅涉及经济利益,更涉及技术安全和地缘政治博弈。美国通过“穿透式管控”设定了规则,荷兰则作为“执行者”在公司层面做文章,而中方通过坚持在国内生产和管理层认定来维护实际控制权。 此时,你会发现,一个原本看似单纯的半导体公司事件,其实成为了国际政治、经济和技术角力的缩影。安世半导体的案例说明,技术产业链已不再是纯商业问题,而是战略资源和政治筹码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这件事情也暴露了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欧洲汽车产业高度依赖少数几个关键芯片供应商,一旦管理权或产能被干预,整个产业链可能会受到冲击。 法国的激进呼声和德国的务实请求,其实都反映了同一个现实:欧洲国家在面对大国经济竞争时,难以完全独立地制定政策。政策的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巨大差距,而企业的生产和供应能力成了各国博弈的焦点。 从长远看,这次事件可能会推动中方在关键技术和产业链上的进一步自主化。东莞工厂的持续运作和封装测试产能的掌握,就是一种战略保障,让中方在面对国际政治压力时,仍有实际控制权。 更重要的是,这种局面提醒全球产业界,单纯依靠海外市场和政治施压来干预企业运营,是不够稳妥的。掌握核心技术、掌握生产能力,才是真正的底气所在。 这场事件的影响不止于安世半导体本身,它可能成为未来中欧、中美关系的重要参考案例。 荷兰的操作虽然短期内看似施加了压力,但中方的坚决态度和实际掌控能力,显示出一种新的国际企业治理模式:即在全球化背景下,企业与国家利益高度交织,单纯依靠行政手段难以完全掌控企业命运。 而欧洲内部的分歧,也进一步揭示了地缘政治与经济依赖之间的拉锯战,这种矛盾短期内难以调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