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称中国无权过问稀土用途,属于经济机密。说这话确实是没有毛病,尊重你也理解你。

官芊芊 2025-10-31 01:40:19

德国称中国无权过问稀土用途,属于经济机密。说这话确实是没有毛病,尊重你也理解你。但是你不买中国的稀土就可以了。我有不卖的权利,也懒得问你的用途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事情的起点要追溯到2025年9月。那时候,中国正式实施了“升级版稀土出口管制”,要求所有采购稀土的外国企业必须提供详细的用途说明和最终流向。这一规定一出,全球都安静了几秒。   稀土,这两个字看似冷门,其实是各国工业的心脏。芯片、导弹、电动车、风力发电机——几乎每个高科技领域都离不开它。中国掌握着全球七成以上的稀土供应,加工环节更是高达九成。换句话说,谁要想发展高科技,就绕不开中国这一关。   这项政策的推出,等于是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上再一次亮出了底牌。以前,中国的稀土出口相对宽松,很多国家习惯了这种“无条件供应”的局面。   可现在,中国要问清楚你买稀土到底用在哪儿,尤其是是否涉及军事、敏感装备或对华不友好的项目。这一变化,让很多西方国家有些坐不住,特别是德国。   德国的制造业一向被称为“世界的精密引擎”,从汽车到机械,从化工到光学,都离不开稀土。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电机和半导体领域,几乎每一个核心部件背后都有中国稀土的影子。   根据数据显示,德国93%的稀土依赖从中国进口。也就是说,只要中国这边稍微卡一卡脖子,德国那边的生产线就会“打喷嚏”。   于是,德国政府和驻华大使馆立刻出面,替国内企业打头阵。据内部人士透露,德国方面不仅正式向中国交涉,还递交了一份所谓的“优先名单”,希望中方能放宽部分企业的出口限制。   名单上包括大众、宝马、西门子、博世等知名企业,几乎涵盖了德国制造业的半壁江山。然而,事情并没有像他们设想的那样顺利。   在9月份的稀土出口申请中,共有141家德国企业递交了申请,最终获批的只有19家,成功率只有13%。   一时间,德国的媒体集体炸锅了,《明镜周刊》、《商报》等纷纷发表评论,称“中方此举是对德国制造业的精准打击”,甚至有议员放话要通过欧盟层面反制中国。但问题是,你能反制什么?稀土这东西,欧盟也想自己搞,可就是搞不起来。   其实,欧盟早在几年前就推出了《关键原材料法案》,想通过投资、技术创新、环境豁免等方式,自建稀土供应链。法国、瑞典、芬兰都找到了稀土矿,但问题接踵而来——环保审批难,开采成本高,加工技术不过关。   要知道,稀土提炼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液和放射性物质,这在环保标准极高的欧洲几乎是“政治自杀式操作”。因此,哪怕矿石能挖出来,最后还得送到中国去提炼。换句话说,欧洲连“去中国化”的第一步都没走稳。   德国对中国的依赖,其实是多年来自己“选择”的结果。曾经的德国,凭借高精密制造和严谨工艺成为全球工业的代名词,但也因此对原材料依赖度极高。   过去几十年,他们习惯于把脏、苦、累的产业外包出去,自己专心搞“高附加值”的环节。如今,当全球供应链重新洗牌,中国逐渐掌握上游主动权时,德国才发现——没有原材料,再先进的工艺也只是空谈。   面对中方的新规,德国政府表面上强调“尊重中国的合法权益”,但话锋一转,又补上一句:“我们不会提供具体用途信息,这属于经济机密。”   这其实就是一种典型的双重标准:他们要求中国在芯片、通信设备上“透明”,却拒绝在自己的采购行为上透明。更讽刺的是,他们口口声声反对“经济胁迫”,可一旦轮到自己依赖中国资源,就立刻喊“公平贸易”。   中国方面的回应则相当冷静——没问题,你不愿说,那我也不问,但你也别买。中国并没有强制你必须交代,只是提出条件,你不同意,那交易就此作罢。   毕竟,这不是慈善活动,而是市场行为。就像你买车要交身份证、要签合约,商家也有权决定卖不卖。德国说“不卖稀土你们也受损”,这话对也不对。   的确,中国也有短期出口收益,但从战略角度看,保护稀土资源、掌握技术主动权,才是更长远的利益。   其实,这场围绕稀土的较量,并不是单纯的贸易摩擦,而是全球产业链重构的缩影。中国不再愿意只做“资源供应商”,而是要成为“产业主导者”。稀土之所以重要,不仅因为它稀缺,更因为它代表了高端制造的控制权。   过去,中国在出口稀土时利润极低,真正赚钱的是那些把稀土做成精密产品的欧美企业。而现在,中国通过政策手段,开始反向掌控上游命脉,让那些习惯了“买原料、赚技术钱”的国家不得不重新适应新的规则。  

0 阅读:4
官芊芊

官芊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