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负债千万:这位前“富婆”的血泪教训,每个创业者都该读 “5000万流水说没就没,欠条却一张不少。” 偶然刷到这条旧闻时,依旧让人心头一沉。曾经风光无限的灯厂老板娘,50岁那年竟沦为负债千万的“负”婆,看似老套的剧情里,藏着普通人创业最容易踏空的三大陷阱,每一个都值得警醒。 最扎心的误区,是把行情当成本事。早年间节能灯行业爆火,订单如雪片般飞来,她满心以为是自己能力超群,“觉得自己会飞,殊不知只是风够大”。可风口褪去,缺乏核心竞争力的短板暴露无遗,生意一落千丈。如今,这样的故事仍在直播带货、小家电、新能源等领域重复上演,太多人错把时代红利,当成了自己的过人本事。 第二道致命坎,是被“信任”蒙蔽的合同风险。她签下的“阴阳合同”,表面看利润翻倍,实则早已把公司核心权益拱手让人。文化水平不高从不是借口,真正的致命伤,是把“信任”当成了规避风险的护身符。数据显示,近三年长三角地区因合同漏洞栽跟头的小老板,数量足足增加了三成半。好在浙江省早已开设免费“商法护航”窗口,专门帮创业者“体检”合同——千万别嫌排队麻烦,真等出了问题,省下的这点时间成本,连后续律师费的利息都不够赔。 最离谱的一步,是盲目跨界踩进深渊。自家灯厂的业务还没彻底吃透,她就贸然跨界红木行业。要知道,制造业跨界收藏品的失败率高达78%,她终究没能成为那个幸运的少数。红木行业水远比灯具深,再加上疫情后现金流本就紧张,她却把能灵活周转的“活钱”,换成了难以变现的“死木头”,最终现金流彻底断裂,落得满盘皆输。 故事讲到这里,本以为只是又一个令人唏嘘的创业悲剧,没想到后续却透着一股让人敬佩的暖意。她没有躲债跑路,也没有靠直播哭惨博同情,反而跑到杭州开起了“踩坑咨询”工作室。把自己用千万损失换来的22条商规,做成了99元的实用课程,走进夜校、商会、创业园,带着合同模板和风控表实地教学。截至目前,她已经帮两百多家小企业绕开了创业陷阱,就连浙大夜校的“商法基础”课,都因为她的事迹报名人数翻倍,其中一半学员都是被她的经历“吓”来主动补风控知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