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一农村老汉来到中南海门口,问警卫员:“老朱”在吗? 你猜这老汉是谁?不是来闹事的,也不是来求官的,是带着一肚子乡音、一布包家乡土产,从江西瑞金翻山越岭来寻故人的庄稼汉!这声“老朱”,喊的是当年和他们一起扛过枪、种过地的朱德元帅,那股子亲切劲儿,藏着几十年的军民鱼水情! 老汉叫陈添福,那年已经62岁了,脸上刻满了风霜,穿着打补丁的粗布褂子,裤脚还沾着泥土,手里紧紧攥着个鼓鼓囊囊的蓝布包。警卫员见他不像坏人,但也不敢怠慢,毕竟中南海是国家重地,赶紧上前询问:“大爷,您找哪位‘老朱’?有预约吗?” 陈添福搓着手,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就是朱总司令啊,当年在瑞金,他总跟我们一起下地,我们都喊他‘老朱’,他还吃过我家的红薯呢!” 警卫员一听是找朱总司令,赶紧进去汇报。谁知道朱德元帅一听“江西瑞金”“陈添福”这两个关键词,立马就从办公桌后站了起来,眼睛一亮:“是添福老弟?快让他进来!” 原来,1934年红军在瑞金休整时,陈添福经常给部队送粮送菜,朱德见他老实勤快,就常拉着他一起唠家常,有时候还跟着他学种地,“老朱”这个称呼,就是那时候喊顺了口的。 陈添福一进办公室,就看见朱德穿着朴素的中山装,正笑着朝他招手。他激动得手抖,一下就握住了朱德的手:“老朱,可算见到你了!这些年,我总惦记着你!” 朱德拉着他坐下,给他倒了杯热水,细细打量他:“添福老弟,老了老了,头发都白了!家里还好吗?乡亲们怎么样?” 一提到家乡,陈添福打开了话匣子,从当年的收成说到现在的日子,说虽然现在日子紧,但乡亲们都记得当年红军的好,还特意让他带了点晒干的红薯干和笋干,给“老朱”尝尝家乡的味道。 朱德拿起一块红薯干,放进嘴里嚼了嚼,眼眶有点湿润:“还是当年的味道!添福老弟,辛苦你了,这么远的路,还特意跑一趟。” 陈添福摆摆手:“不辛苦!我就是想看看你,知道你安好,我就放心了!” 两人聊了整整一下午,从瑞金的老槐树说到当年的游击战,从村里的孩子说到地里的庄稼,就像久别重逢的老伙计,完全没有一点官架子。 临走时,朱德让警卫员给陈添福准备了粮食和路费,还亲自送他到门口,握着他的手说:“添福老弟,以后常来看看,中南海的门,永远为乡亲们敞开!” 陈添福含着泪点点头,一步三回头地走了,心里暖乎乎的,觉得这趟没白来,当年的“老朱”,还是那个没架子的好司令! 这里必须嵌入三个专业知识点:一是革命时期军民鱼水情的历史传承,陈添福与朱德的重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军民之间超越时空的深厚情谊,这是党能够取得胜利的重要基础;二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群众路线实践,朱德元帅对普通农民的亲切态度,反映了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优良传统,始终与群众同甘共苦;三是困难时期干群关系的生动体现,1960年正值国家困难时期,朱德对群众的关怀不仅温暖了个体,更彰显了党和政府与群众共渡难关的决心,凝聚了民心。 互动时间到!你被这跨越几十年的军民情谊打动了吗?你觉得老一辈革命家的群众路线,对现在有什么启示?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一声“老朱”,喊出的是最朴实的信任;一次重逢,见证的是最真挚的情谊。老一辈革命家从来没有忘记过养育他们的群众,这种扎根于人民的情怀,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永远传承和铭记。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