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报,快报 乌克兰突然宣布 10月31日最新消息,当地时间10月30日,乌克兰外交部发言人泰希表示,不建议记者相信俄方关于在战区设立“走廊”的提议,乌方正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俄方此前称,已准备为外国记者通行红军城等区域设走廊,必要时停火5至6小时。 这声“不建议”不是随便说的,背后全是战场的危险。俄军这时候提“记者走廊”,时间选得太怪了。 红军城的仗打得很紧张。据俄罗斯国防部10月30日战报,俄军已逼近红军城核心区域,乌军防守范围持续收缩;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参谋部同日通报,红军城守军正依托街区工事抵抗,未提及具体兵力对比数据。这时候突然“好心”让记者进去? 谁都知道战场记者的镜头多重要。俄军要是让记者看到自己打的优势场面,那对乌军士气打击太大了。这哪是给方便,就是故意设的圈套,想在舆论上赢一把。 俄乌开打后,这种用信息骗人的事早有了。2022年哈尔科夫战役,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参谋部事后发布战报称,当时通过释放虚假反攻信号,吸引俄军主力转移,随后一周内收复哈尔科夫州3000平方公里区域,这是双方都公开认可的战例。两边都吃过亏,谁还敢轻易信对方? 还有,战区本来就特别危险。乌克兰国家紧急事务局10月30日发布消息,波克罗夫斯克近三日日均遭数十架无人机袭击,造成部分民用设施损毁,未提及“千架”规模;双方伤亡数据均未对外公开,“伤亡率70%”无官方依据。就停火五六个小时,真能保证记者安全? 乌克兰最高拉达(议会)10月25日表决通过,将战时状态延长90天至2024年1月。泽连斯基在同期电视讲话中强调,东部战线的防御是当前重点,红军城所在区域是关键防线之一。这种要命的时候,只要信了俄方一点,就可能出大事。 记者的安全当然要顾,但战场从来不是讲“客气”的地方。2023年5月,英国《卫报》记者安德鲁·赫西曾发文称,其在乌克兰东部采访时,当地一名协助翻译的乌克兰志愿者被军方临时征召,当时志愿者出示记者团队证明后,仍被要求配合入伍登记。 还有更实在的例子。2022年11月,俄军曾宣布在赫尔松地区开通平民“安全通道”,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次年发布的《乌克兰人权状况报告》提到,当时有平民表示在通行过程中听到零星枪声,但未确认是否发生炮击及人员伤亡。这种事摆在那,谁还敢信“通道”这说法? 俄军自己也说了,停火的前提是“保证俄军安全”。这话说白了,就是人家说了算,想变就变。到时候记者不就成了被拿捏的人? 《孙子兵法》里说“打仗就得会用计谋”,这话在俄乌战场上太明显了。双方都曾指责对方使用电子干扰、散布虚假消息,国际组织也多次呼吁战场信息透明化。 泰希的提醒其实就是大实话:子弹乱飞的战场上,对手的“好意”比炮弹还吓人。记者的镜头可不能帮着对手造势。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