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黄克诚的岳父贩卖鸦片,被判死刑,行刑前,黄克诚找到了负责此案的干部,

满是映山红 2025-10-31 11:49:19

1952年,黄克诚的岳父贩卖鸦片,被判死刑,行刑前,黄克诚找到了负责此案的干部,说:“能否帮我一个小忙?” ​​了解党史军史的朋友都清楚,黄克诚这三个字,背后是“铁面无私”的代名词。作为开国大将,他从革命战争年代起就以刚正不阿著称,眼里容不得半点徇私枉法的事,可这次面对的是自己的岳父,还是死刑判决,所有人都捏了一把汗——他会不会为了亲情,开口求情网开一面? ​​要知道1952年的中国,正处在轰轰烈烈的禁毒运动中。旧中国鸦片泛滥百年,多少家庭因毒品家破人亡,国家积贫积弱,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时间就将禁毒列为重中之重,颁布的《严禁鸦片烟毒的通令》明确规定,贩卖、制造鸦片者,情节严重的一律判处死刑,这在当时是铁板钉钉的铁律,没人敢打半点折扣。黄克诚的岳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顶风作案,涉案数量不小,证据确凿,判处死刑完全符合法律规定。 ​​黄克诚和岳父的关系其实一直不错,妻子唐棣华是岳父的掌上明珠,当年两人结婚时,岳父还拿出积蓄支持过他们的革命工作。可老人家是旧时代过来的人,骨子里带着一些老观念,总觉得“做点买卖养家糊口不算大事”,却没意识到鸦片对国家和百姓的危害有多大。案发后,不少亲戚朋友都来劝黄克诚:“你现在是开国大将,一句话的事,总能给老人家留条活路。”就连妻子唐棣华也忍不住抹眼泪,希望丈夫能想想办法。 ​​但黄克诚从始至终没松过口,他对妻子说:“我是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不是封建官僚。法律是给所有人定的,不能因为他是我的岳父就搞特殊。要是我今天徇了私,以后怎么对得起那些被毒品害惨的老百姓?怎么对得起党和人民对我的信任?”话虽硬气,可看着妻子伤心的模样,这位铁汉心里也不是滋味——亲情难舍,但原则更不能丢。 ​​所以当他找到负责此案的干部时,所有人都以为他要为岳父求情,可没想到他接下来的话,让在场的人都肃然起敬。黄克诚握着干部的手,语气诚恳:“我不是来求情的,判决公正合法,我完全支持。就是想请你帮个小忙,让我和妻子跟他见最后一面,嘱咐他几句后事,也让他走得安心些。” ​​见面时的场景格外沉重,黄克诚没有指责岳父,只是平静地告诉他:“您犯的错,得自己承担后果。国家禁毒是为了老百姓好,我是党员,不能破这个例。您放心,身后事我们会妥善处理,孩子们也会好好生活,您就安心去吧。”岳父看着眼前铁面无私却又不失温情的女婿,含泪点头,到最后也没再说一句求情的话。 ​​这件事很快就在干部群众中传开了,所有人都对黄克诚更加敬佩。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干部的亲属犯了法,多少人会想着“打招呼”“找关系”,可黄克诚却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什么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他这一生,类似的事还有不少:儿子想让他帮忙安排个好工作,被他严词拒绝,让儿子自己下乡插队;侄子想借着他的名义搞特殊,被他当场批评,要求按规定办事;就连自己的住房、待遇,他都一再要求“往下压”,说“够住够用就行,别占国家便宜”。 ​​在我看来,黄克诚的“忙”,忙得有骨气、有温度。他没有因为亲情放弃原则,守住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底线;也没有因为原则变得冷漠,给了亲人最后的人文关怀。 ​这恰恰是最难能可贵的——原则是底线,不能碰;人情是温度,不能丢。反观现在,有些人为了一己私利就突破底线,为了所谓的“原则”就变得冷血无情,对比黄克诚大将的做法,真该好好反思。 ​​开国将领们之所以能被后人铭记,不仅因为他们战功赫赫,更因为他们身上这种“先公后私”“坚守底线”的品格。他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了什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什么是“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这种精神,不管过去多少年,都值得我们代代传承。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满是映山红

满是映山红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