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表示:“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极少数几个没有批准将再生塑料用于食品包装的国家之一。” 这番话让很多人都感到意外,尤其是我们平时在超市看到的回收塑料瓶,明明宣传可以循环利用,为什么在食品包装上却被限制了? 陈君石院士可不是随便发表观点的人。 他是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总顾问,曾参与过三聚氰胺事件后的标准重建和食品添加剂评估等工作,长期以来都在为食品安全把关。 他提到的这一点,背后是有科学依据的。 实际上,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已经做过专门研究,发现像常见的PET饮料瓶,经过严格的清洗和处理后,制成的再生塑料,的确可以符合食品接触材料的安全标准。 尽管有这些科学研究,国家至今仍没有允许再生塑料用于食品包装。 它们只能在其他非食品接触的领域,比如洗衣液瓶、垃圾袋等,得到应用。 相比之下,很多国外的国家已经开始在食品包装领域应用再生塑料。 欧盟专门制定了《食品接触再生塑料法规》,明确将“PET物理再生”列为合规的手段,德国更是规定,到2025年起,PET饮料瓶中再生塑料的含量必须达到至少25%。 北美和日本等国家也有成熟的规定,再生塑料在食品包装领域的应用已经变得非常普遍。 那么,为什么我国明明有安全评估的支持,却还没有放开呢? 核心问题在于对“污染不可控”的担忧。 再生塑料的风险,存在于回收的每一个环节。 环保专家董金狮就说过,废塑料可能包含腐败物质、细菌,甚至重金属,比如硬脂酸铅。 即使高温熔化后,很多病菌可能还不能完全杀死,化学污染物也不容易彻底清除。 科普视频也提到,有色的再生塑料袋可能含有苯并芘这种致癌物质,如果冻在冰箱里,可能会转移到食物上,这个问题绝对不能忽视。 更关键的是,目前国内的回收体系还不够完善。现在很多地方的塑料回收是“混收”,比如饮料瓶、农药瓶、化妆品瓶等常常混在一起,然后通过人工分拣。 这样就很容易出现交叉污染,如果废瓶子曾装过油漆或者洗涤剂,这些污染物就会被带入再生塑料中,后续的处理再怎么小心,都难以消除隐患。 而那些地下作坊生产的塑料颗粒,甚至连不同类型的塑料都无法区分,混合在一起生产的颗粒本身就可能是“毒物”,用来做包装无疑是个大问题。 可能有些人认为,这样的做法是为了环保牺牲食品安全,但实际上,我国并不是打算永远“卡着”不放。 陈君石院士提到,调查显示超过60%的消费者愿意接受再生塑料的食品包装,只要做好风险控制和科普宣传。 等到回收体系能够实现精准分类,并且可以全程追踪和控制,再结合科学的风险评估和有效的保障措施,可能会找到更好的平衡点。 归根结底,禁止再生塑料用于食品包装,并不是技术无法实现,而是为了坚守食品安全的底线。 正如董金狮所说,食品包装必须使用无毒、专用的原料,这是无法妥协的规矩。 陈君石院士的话提醒我们:环保固然重要,但食品安全更是至关重要。 只有将所有风险彻底控制住,环保措施才能真正得到公众的信任。 对此你怎么看? 信源:上观新闻

 
									 
									![一天下线3台自行火炮!这速度,啧啧没见识就是没见识[doge]图源见水印](http://image.uczzd.cn/9371306539655800564.jpg?id=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