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切尔夫人评价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苏联所谓的社会主义,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特权阶层

史之必然 2025-10-31 12:14:08

撒切尔夫人评价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苏联所谓的社会主义,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特权阶层,这些特权阶层无偿占用了普通大众的劳动成果,却让普通大众来承受痛苦。   撒切尔夫人这话真是说到了根子上,社会主义本来是说大家一起干活、一起享福,可苏联那些掌权的人,硬是把好经念歪了,把制度变成了自己谋好处的工具。   这特权阶层不是凭空冒出来的,早从斯大林那时候起,就搞了个“职务名册”制度,简单说就是上级直接定好哪些职位由谁来当,不用老百姓选,这些被选中的干部慢慢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级别越高,能捞到的好处就越多。   光说制度还抽象,咱们说说老百姓能摸到的实在事儿。那时候苏联普通人家买面包都得排老长的队,冬天连取暖的煤都常常不够用,可干部们却有专门的“特供商店”。里面鱼子酱、高级香肠、进口水果应有尽有,价格还便宜得离谱,普通人连门都进不去。有数据说,全莫斯科享受这种特供的就有四万人,这些人的食品开销只占收入的十分之一,可老百姓得把六七成的钱都花在吃饭上,这差距简直天差地别。   住的地方就更不用说了,乌兹别克斯坦的老百姓挤在没有自来水、没有煤气的土窑里,可当地干部人均有两三处房子,城郊还有豪华别墅,出门能用上五辆轿车。最高领导人更夸张,勃列日涅夫光猎枪就收藏了一百多把,外国送的奔驰、宝马都归自己,死后送葬的军官就得四十多个,专门捧着他那两百多枚勋章。   后来戈尔巴乔夫一边喊着反特权,一边让国家花八亿多卢布给自己建别墅,把一座山都挖开了,比沙皇的宫殿还豪华,这哪是为人民服务,分明是把国家当成了自家的提款机。   除了吃穿住,连挣钱的门道都透着特权。那些高级干部不光工资高,还有装着现金的“大红包”,斯大林时期就有这规矩,莫洛托夫自己都说这钱给得“过分多”。有的干部身兼好几职,几份薪水拿在手,可农民辛辛苦苦种一年地,连温饱都难保证。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就有农民写信问,是不是要分成“劳动者阶级”和“拿高薪的职员阶级”,可见那时候这种不公就已经扎眼了。   更让人寒心的是,这些特权阶层把老百姓的意见当耳旁风。乌兹别克斯坦的百姓写了三万封投诉信,反映干部腐败、住房不公,结果一封都没被认真看过。医疗资源也全往干部那边倾斜,他们有专门的医院和医生,可普通人生了重病,连像样的手术都做不了。之前有个工人得了心脏病,跑了好几家医院都没人管,最后还是托关系才住进干部医院,可等床位就等了两个月,差点把命丢了。   这种制度慢慢就变了味,列宁当初想建的是“廉价政府”,官员工资不能超过熟练工人,可后来完全反过来了,变成了“高价政府”。干部们靠着权力无偿占用劳动成果,老百姓干得再多也只能受穷,这压根不是社会主义,就是一群蛀虫靠着权力吸人民的血。   等到后来经济越来越差,商店里货架全是空的,老百姓连肥皂、盐巴都买不到,可干部们照样在特供商店里吃香的喝辣的,大家心里的火自然就憋不住了。本来社会主义该让日子越来越好,可大家看到的却是少数人享福、多数人受苦,对这个制度也就彻底失望了。就像手里的沙子,攥得越紧流失得越快,当特权阶层把人民的信任耗尽,这个制度被抛弃也就成了必然。   说到底,不管叫什么制度,要是离了“为老百姓办事”这个根本,早晚得垮台。苏联的教训就在这,特权阶层把自己当老爷,把人民当垫脚石,最后被人民抛弃,一点都不冤枉。这也告诉咱们,真的好制度,得把老百姓的日子放在心上,要是让少数人占了便宜,那再好的名字也没用。

0 阅读:0
史之必然

史之必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