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星舰一旦成功,将彻底终结中国卫星发射海外订单。星舰成功意味着什么?会对中国海外卫星发射订单产生多大影响? 星舰这东西压根不是普通火箭的路子,它是SpaceX砸了超过50亿美元堆出来的“太空运输革命选手”。 整套系统分了“超级重型助推器”和上面的飞船两截,加起来足足121米高,满载起飞时能爆发出7600吨力,这股劲儿相当于15架波音747同时离地的爆发力。它的近地轨道运力能到150吨,比NASA的太空发射系统还能装,马斯克甚至说这不是一次性火箭,是未来的“太空飞机”。 星舰成功最关键的意义,是真正踩稳了重型火箭可重复使用的门槛。之前的试飞炸了好多次,从2020年原型机爆炸到2023年首次轨道试飞失控引爆,再到2025年第九次试飞时燃料舱泄漏,SpaceX才算摸透了门道。 这次成功验证了热防护系统能扛住大气层再入的极端高温,猛禽发动机在太空里重新点火也没问题,连超重型助推器都能受控落在海里,甚至能用发射塔的“筷子”臂接住。这意味着未来火箭不用发射一次就报废,翻修一下就能再飞,成本直接砍到了根上。 支持者算过账,要是复用技术成熟,单次发射成本可能降到几百万美元,运一吨货物上轨道甚至花不了10美元,这跟现在动辄几亿美元的发射费用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对航天行业来说,这相当于把“太空门票”的价格打了骨折。以前搞卫星组网、深空探测,光发射成本就吓退一批玩家。 星舰要是常态化运营,不管是马斯克自己的“星链”卫星批量上天,还是各国送物资去月球、火星,成本都变得能承受了。NASA都打算把入轨的星舰改成近地轨道空间站,连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都计划搭星舰去火星,这说明行业已经开始押注这套系统的潜力。 但要说这就能“彻底终结中国卫星发射海外订单”,未免太夸张了。先得搞清楚,星舰现在刚算“活着回来”,离真正商业运营还有段距离。 从2024年第四次试飞成功到2025年第十次试飞还在因天气取消,它的可靠性还在磨合,要实现“每3到4周发射一次”的目标,得先解决发动机稳定性、燃料舱泄漏这些老问题。国际客户选发射服务商,不只会看价格,更看重“靠谱”——毕竟卫星造出来动辄上亿,没人敢随便赌刚成熟的新火箭。 中国航天的海外订单靠的从来不是低价,而是实打实的可靠性。这些年长征系列火箭的发射成功率一直保持在高位,而且能提供“一站式”服务,从卫星适配到发射保障都能衔接上。不少“一带一路”国家的卫星项目,都是奔着这种稳定合作来的,不会因为星舰降价就立刻换队。 更关键的是,中国也在搞自己的大推力火箭,新一代型号的研发进度一直没停,就是瞄准了未来大运载、低成本的需求,不会眼看着星舰一家独大。 星舰的成本优势确实会抢一部分市场,尤其是那些大规模低轨卫星星座的订单,毕竟一次能运十几颗甚至几十颗,效率太诱人。 但这类订单本来就不是中国海外业务的主力,中国的客户更多是需要精准入轨、定制化服务的中小型卫星项目,这部分市场拼的是响应速度和服务细节,星舰的大运载优势反而用不上。而且国际航天市场不是“非此即彼”,星舰就算再能装,发射工位和调度能力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吃下所有订单,这就给其他玩家留了空间。 说到底,星舰成功是航天行业的一次大升级,它把“低成本太空运输”从概念变成了现实,逼着所有玩家都得加快技术迭代。但“彻底终结”这种说法,更像外媒制造的噱头。中国航天的海外订单根基是多年攒下的口碑和技术实力,星舰会带来竞争压力,但绝不会一棍子打死。 未来更可能是两边并存——星舰抢下大宗发射订单,中国火箭守住精准服务市场,最终拼的还是谁能更快平衡成本、可靠性和服务质量。航天行业的竞争从来不是短跑,星舰刚跨过起跑线,中国航天也不会停下脚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