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会晤达成多项和解,但在稀土这一块,中方留了一个后手! 中美釜山会晤的官方通报已经公布了,双方达成了多项成果共识,包括中美24%关税继续暂停,美国减少10%所谓“芬太尼关税”,扩大农产品贸易(其实就是大豆)、以及互相暂停港口费等等。 中美釜山会晤刚落幕,一份长长的官方通报就让全球目光聚焦,不少人都在感叹这场大国对话终于迎来了实打实的成果,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在所有达成共识的领域里,稀土这张关键牌,中方悄悄留了最灵活的后手。 这次会晤后,双方很快公布了一系列互利举措,原本悬而未决的 24% 对华关税继续暂停,让不少进出口企业松了口气,要知道这一政策的延续,意味着中美贸易往来的核心通道保持畅通,避免了企业成本突然飙升的风险。 美方也做出让步,减少 10% 所谓的 “芬太尼关税”,同时暂停了此前引发争议的 “50% 穿透规则”,这些调整直接缓解了相关产业的紧迫压力。农产品贸易方面的扩大更是精准对接了双方需求,美国中西部的大豆种植户终于盼来转机。 此前因为中国买家转向南美市场,他们 2024 年的出口损失超 30 亿美元,这次合作重启无疑能稳住其核心市场。除此之外,互相暂停港口费的约定也让跨境物流成本进一步降低,各类利好消息让市场感受到了中美关系缓和的暖意。 但在这些皆大欢喜的共识背后,稀土领域的博弈暗藏玄机。中方并没有完全放开相关管制,而是选择推迟实施 10 月 9 日发布的稀土出口管制新规一年,这个 “暂停” 而非 “取消” 的决定,正是最关键的后手。 要知道稀土被称为 “工业维生素”,在高端制造和军工领域缺一不可,每架 F-35 战机需要 417 公斤稀土磁体,一艘弗吉尼亚级核潜艇的用量更是超过 4 吨,而台积电美国工厂生产 3 纳米芯片所需的镧元素,恰好是中方新规的管制重点。 更重要的是,全球 90% 的稀土冶炼分离产能都集中在中国,美国本土精炼产能仅 1300 吨,还完全不具备重稀土处理能力,即便其重启了加州芒廷帕斯稀土矿,原矿仍需跨洋运到中国提纯,成本比直接采购成品高 40%,这种 “有矿无加工” 的产业链断层,让美国始终存在 “有米难炊” 的困境。 中方的后手远不止于此,此次暂停的仅仅是稀土物项出口许可管理,而 43 项稀土相关核心技术,包括高纯度稀土金属制备、稀土永磁体精密加工等 20 项 “卡脖子” 工艺,仍处于严格的出口管制之下。这意味着即便原材料可以正常流通,美国想要突破产业链技术瓶颈的通道依然被封死。 同时,中方早已建立起稀土开采、生产、出口的全链条监管体系,2024 年底至 2025 年初就联合查处稀土走私案件超 20 起,查获量达 3834 吨,有效遏制了 “灰色出口”,这让中方在政策调整上始终拥有十足底气。美方虽然急于缓解稀土供应压力,但短期内难以改变依赖格局,其投资的新建稀土矿要到 2027 年才实现商业化生产,初期年产量仅 800 吨,不足中国单一中型矿企的十分之一。 这场稀土领域的弹性管控,既展现了中方推动合作的诚意,也守住了产业安全的底线。一年的缓冲期既是给双方化解矛盾的时间,也让中方保留了随时调整政策的主动权。随着中美在经贸、能源等领域合作的逐步推进,稀土博弈的走向无疑将影响未来全球高端产业的格局。 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