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切尔夫人评价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苏联所谓的社会主义,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特权阶层

宝林谈古论今 2025-10-31 14:52:13

撒切尔夫人评价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苏联所谓的社会主义,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特权阶层,这些特权阶层无偿占用了普通大众的劳动成果,却让普通大众来承受痛苦。 这位被苏联媒体称为“铁娘子”的英国前首相,一生都在跟共产主义阵营对峙,她的评判自然带着政治立场,但那些话里提到的特权阶层问题,可不是空穴来风,有太多苏联自身的史实能对上号。 苏联的特权阶层不是一朝一夕冒出来的,根子得从“职务名册”这个制度说起。十月革命刚结束那阵,其实就有了干部任命的雏形,但还没形成规矩。 真正把这事儿做实的是1923年,斯大林在党的十二大上提出要扩大登记分配部的权力,说不能只管省市干部,得把所有经济、苏维埃机关的指挥人员都管起来。 这话一落地,相应的决议很快就通过了,原来的中央登记分配部改成了组织分配部,还专门成立了委员会起草任命制度的规矩。 那会儿搞出来的“职务名册”分了好几等,第1号名册里的职位得中央委员会点头才能任命,第2号要组织分配部同意,地方还有第3号名册。这些名单从来没公开过,却实实在在掌控着整个国家的权力命脉。 1925年修订名册的时候,连人民法院院长、工会干部都塞进了第1号名单,意味着这些岗位的人选完全攥在顶层手里。短短几年,通过这套体系任命的干部数量就翻了倍,1925年光第1号名册任命的官员就有5723人,整个体系像滚雪球一样越做越大。 这套制度本质上是把权力的钥匙交给了上级,而不是普通民众。干部的升降去留全看上面的意思,跟群众的认可没多大关系。 特权阶层的好处可不是偷偷摸摸的,而是明码标价的“职级待遇”。他们有专门的特供商店,里面摆满了普通老百姓连见都见不到的稀缺物资,从进口的巧克力到优质的面粉,不用排队不用抢,凭身份就能拿到。 住房更是天差地别,普通工人一家挤在十几平米的筒子楼里,冬天连暖气都供不上,而高级干部住着带花园的别墅,佣人、司机、医生一应俱全。医疗上也有特殊通道,专门的医院、最好的药品优先供给他们,普通民众却要为一张病床挤破头。 这些特权本质上都是无偿占用了大众的劳动成果。苏联实行计划经济,所有物资都是劳动者创造的,但分配权却捏在特权阶层手里。他们没多付出劳动,却能优先享用最好的资源。 到了70年代,苏联经济下滑,物资短缺越来越严重,老百姓排队几小时抢面包、肥皂成了常态,可特供商店里照样琳琅满目,甚至能买到法国香水、意大利皮鞋。 撒切尔夫人跟里根联手对抗苏联的时候,对这些情况摸得很清楚。她之所以说苏联是“另一种特权阶层”,就是看到这套体系已经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的初衷。普通民众的劳动被当成了特权阶层享乐的资本,付出的汗水换不来应有的生活,自然会心生不满。这种不满慢慢积累,就成了体制内部的裂痕。 1984年,撒切尔夫人在伦敦秘密会见还没当上总书记的戈尔巴乔夫,那时候她就看透了苏联体制的脆弱点。后来她直言“是我们把戈尔巴乔夫提拔起来”,其实就是看准了苏联内部对特权体系的不满,想借着改革的口子瓦解这个制度。 而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的改革之所以失控,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特权阶层已经尾大不掉,要么抵制改革保住利益,要么趁机把国有资产变成私产,最后把整个国家拖进了深渊。 不过得说句公道话,撒切尔夫人的评价带着强烈的政治目的,她想通过攻击苏联的特权问题,来证明资本主义比社会主义优越。 但她没说的是,苏联的特权阶层并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而是权力过度集中、缺乏监督的结果。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的研究早就指出,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在执政党自身,特权阶层的存在掏空了制度根基,这才给了外部势力可乘之机。 到了苏联后期,特权阶层的贪婪越来越明目张胆。有些干部利用职权把国有工厂的产品偷偷倒卖到国外,换成外汇买豪车豪宅;还有人在物资分配中中饱私囊,把紧俏的布料、电器留给自己的亲友。 反观普通民众,不仅要承受物资短缺的痛苦,还要面对僵化的体制带来的上升无门。年轻人再努力,没有“上面的人”推荐,也很难进入核心岗位;工人加班加点干活,工资却几十年没怎么涨,连孩子的奶粉都要托关系才能买到。 这种强烈的对比,让撒切尔夫人的评价显得格外有杀伤力。她其实是抓住了苏联最痛的那块伤疤——当一个制度不能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反而让少数人无偿占有劳动成果时,必然会失去民心。1991年苏联解体时,很多民众的冷漠其实就是长期失望的结果,他们对那个只照顾特权阶层的体制已经没有了任何期待。 撒切尔夫人的话虽然尖锐,甚至带着偏见,但确实点出了苏联体制的致命问题。那些特权阶层看似享受了一时的优待,实则是在给自己的制度掘墓。 他们占用的不仅是普通大众的劳动成果,更是整个国家的信任和未来。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她的评价能一直被提起,因为它不仅关乎一段历史,更戳中了所有体制都需要警惕的风险——一旦权力和利益绑定,受损的终究是最广大的普通人。

0 阅读:1
宝林谈古论今

宝林谈古论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