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10月29日晚,发表杨丹旭的评论:“无论是中国官方还是民间,似乎已

漫聊小知识 2025-10-31 16:49:25

新加坡联合早报10月29日晚,发表杨丹旭的评论:“无论是中国官方还是民间,似乎已经形成一个新的底线共识:来自美国的外部压力,不再是短期变量,而是中国长期发展方程式中的一个恒定参数。这样的认知下,中国会更积极地做大国内经济,拓展美国以外的市场,更坚定地推进科技自主可控。” 杨丹旭这篇评论真是说到了点子上,现在不管是政府还是咱们普通老百姓,心里都透亮了:美国的压力根本不是一阵风,不是说忍忍就过去的,而是以后过日子、搞发展必须得算进去的固定账。 这种共识不是谁灌输的,是这几年一桩桩一件件事儿摆那儿,逼得人不得不认这个理儿。 就说2025年这大半年,美国那边就没停过手,4月查咱们的造船业,9月又把芯片管制的门槛降得更低了,以前含25%美国技术的芯片才管,现在降到10%,哪怕是第三国造的,沾点边就得他们许可。 到了10月更密集,两天内加关税,接着又搞制裁清单,把37家中国科技企业拉进去,连光刻机的维护都不让中芯国际沾边。 这哪是短期摩擦?分明是要把咱们的产业链、技术路往死里堵,老百姓看得明白,以前还盼着两边能好好谈,现在都知道了,这是场长期的较量,靠等靠盼没用,只能自己硬起来。 以前咱们不少企业盯着美国市场,出口单子里一大块是给他们的,现在他们动不动就加关税、搞限制,那些单子说黄就黄。 这就逼着咱们转过头来盘活自己的市场,你看现在,不管是城市里的商场还是农村的小卖部,都透着股劲儿。国家在搞乡村振兴,修公路、通网络,农民手里有钱了,也开始买家电、换汽车,光是农村的新能源汽车销量这两年就涨了不少。 城里呢,政务服务、医院看病都在搞数字化,这些背后都是咱们自己的软件、硬件在撑着,就像那信创产业,现在不光是能用,还好用了,光金融行业的改造需求就超过3000亿,整个市场能到2万亿。 这就是把内需盘活了,自己人敢花钱、有钱花,就算美国那边卡脖子,咱们经济的基本盘也稳得住。 家里的盘子稳了,就得往外找新朋友,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 以前出口可能一半心思放在美国,现在大家都在往东南亚、非洲、中东跑,你看中国和东盟,2025年自贸区3.0版谈成了,年底贸易额眼看就要破1万亿美元,比刚建自贸区的时候翻了好几倍。 咱们的华为把信创解决方案卖到中东,阿里云的服务进了东南亚,用友的软件也打进了非洲。 这些地方不像美国那样挑三拣四,他们需要咱们的家电、手机、基建技术,咱们也需要他们的农产品、矿产,互相帮衬着挣钱。 就拿东南亚来说,咱们的手机过去,他们的榴莲、山竹过来,超市里越来越多东盟国家的水果,老百姓吃得开心,那边也赚了钱,这不比看美国脸色强? 还有一带一路上的国家,咱们帮他们修铁路、建港口,他们也成了咱们的稳定客户,这样一来,美国再怎么限制,咱们的生意照样能做,而且朋友越交越多,路也越走越宽。 最关键的还是技术得攥在自己手里,这是被美国逼得最狠也做得最坚决的事儿。 以前咱们的高端芯片、核心软件大多靠进口,美国一说限制,华为这样的大企业都受影响,手机生产都犯难。 现在没人再抱幻想了,必须自己搞。你看国家把信创当成了生命线,从操作系统到数据库,一步步往上赶。麒麟软件联合其他企业搞出一体化解决方案,交付时间从半年缩到一个月;鸿蒙系统的设备都突破8亿台了,不再受限于安卓、iOS。 虽然现在国产芯片和英特尔、微软比还有两三年的差距,但架不住咱们肯投入、肯钻研。高校都开了信创专业,企业和学校一起培养人才,以前要四年才能上手的技术,现在两年就能顶用。 更让人提气的是,咱们还在争技术话语权,欧拉开源社区拉了1500多家全球企业进来,自己制定的标准还被一带一路国家借鉴。这说明咱们不是光跟着别人走,而是要自己立规矩。 其实这共识里藏着股不服输的劲儿,不是说美国压着咱们就认怂了,而是清楚地知道,靠别人不如靠自己。 美国越是封锁,咱们越要把短板补上,现在国内市场热起来了,国外朋友多起来了,技术也一点点强起来了,这些变化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2024年中美贸易额虽然还有六千多亿,但美国占咱们的贸易比重一直在降,反倒是东盟成了最大贸易伙伴,芯片虽然还在爬坡,但国产的已经能用在不少地方,再也不是完全卡脖子的状态。 所以说,杨丹旭说的这个底线共识,是被逼出来的,更是闯出来的,美国这所谓的“恒定参数”,看似是包袱,实则成了咱们变强的催化剂。 以后不管美国再出什么招,只要咱们把国内经济做稳,把朋友交广,把技术搞硬,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这不是喊口号,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是咱们老百姓能感受到的变化,这种踏实劲儿,比啥都重要。

0 阅读:0
漫聊小知识

漫聊小知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