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问韩国总统李在明:若中国武统台湾,你会不会出手?李在明笑着回答:那是人家的家务事,我只需说声谢谢就行,不得不说,他确实比尹锡悦精明太多,对中要经济;对美要安全;对内要选票——这三点,就是他的执政底牌。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为何这一番话迅速被解读为比前任尹锡悦更具智慧?先从尹锡悦时期说起。尹锡悦上台后,几方面“讨好美国”行为频繁:允许美核潜艇频繁进入韩国济州岛军港、处理“萨德”反导系统问题多次变向,这些举动都让中韩关系出现大幅紧张。 与此同时,从2023年起,韩国对华芯片出口大幅下滑,2024年1月甚至跌去44%。中韩贸易逆差在单月创下127亿美元的纪录。这样一来,经济选票变成了沉重的包袱。换言之,尹锡悦在“对美靠安全”的同时,“对中经济”失衡,“对内选票”被经济下行阴影笼罩。 李在明上任后,显然将这三个维度——对中、对美、对内——当作执政底牌来部署。他对中强调经济合作、对美坚持安全保障、对内则聚焦就业、民生与选民感受。这条路径看似简单,但在当今中美竞争、韩国半岛敏感的地缘政治环境下,却不易驾驭。 首先,看他如何修复对中经济关系。李在明上任以后,推动启动了中韩经济产业论坛,积极提议将现有的中韩自由贸易协定升级,扩大服务业、投资领域合作,并在文化、民间交流方面找到“软”着力点。 韩国和中国产业、供应链本就高度互补——韩国向中国出口零部件、半导体设备,中国则提供大市场。李在明明确表示:中国仍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供应链稳定的重要一环。 正因如此,他视发展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执政的关键一环。与此同时,他也借助这一点为国内制造业、文化出口、就业创造新的空间,让经济选票成为“抓手”而不只是口号。 其次,看他与美国的关系调控。虽然韩国与美国的军事同盟仍是根基——在安全层面,李在明并不否认这一点——但他刻意避免将韩国牵入“中美对抗的前线”或“台湾战场”。 例如,外界注意到,他政府明确表示:如果台湾海峡发生危机,韩国不会被自动拉入作战角色。换句话说,他用「不站队、不出头」的策略,在保安全的同时,避免伤害经济利益,也回避让选民背负风险。 通过这样的策略,他维护了与美国同盟的关系,但并未在“对中国态度”上全盘投降。对内,他也能向选民传达:我不是为他国战争冒险,而是回家先把你我生活撑住。 最后,看他在国内政治版图的操作。一方面,“对中抓经济”让他有实质动作可做:经济增长、就业、民生改善; 另一方面,“对美保安全”在韩国这个因北韩威胁始终存在的国家来说,是选民关心的不变议题;再加上“对内抓选票”这一环,他把这两者转化为在党内、在全国选民中塑造“温和而务实”的总统形象,而不是激进对抗或盲目追随。 相比之下,尹锡悦的风格多被外界贴上“偏向美国”“疏远中国”的标签,经济副作用显现,而李在明则更强调“利己”和“务实”。 当然,执行起来不可能一帆风顺。在推动中韩合作中,他必须处理中国可能提出的政治条件、美国可能对韩国自由裁量空间施加的压力、以及国内反对派对“过于亲中”或“安全妥协”的质疑。 这就是他用一句“那是人家的家务事,我只说声谢谢”所表达的智慧:他在外交上选择了“低调参与”而非“高调承诺”,既保留弹性,又明确自身立场——你中美无需因我而撕破脸。 与此同时,他亦在国内铺路:让“就业”“中小企业”“制造业复兴”成为关键词。韩国经济过去几年陷入增长停滞、年轻人就业压力大、房市负担重。 通过与中国加强产业链合作、推进服务业对外开放、扩大文化出口(韩流、K‑Pop、影视)——这些都是选票动员机会。一个讲得通的逻辑是:当选民看到“外部合作带来就业”时,“对内抓选票”就不只是政治口号,而有现实感。 李在明的官场说辞看似轻描淡写、却政策运作中暗藏深意。 他将韩国的位置设定为中美之间的“桥梁”而非“炮灰”,既不放弃美国安全保障,也不割断与中国的经济纽带;既尊重选民的安全焦虑,也回应他们的经济期待。用一句话总结:他不仅在讲“谢谢”,更在经营“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