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一票否决朱拉尼摘出制裁名单,美国、欧盟以及俄罗斯出于各种目的和各自利益正在洗白朱拉尼。但中国的利益和原则:不会容忍恐怖主义及其代表。 2025年10月的联合国安理会会议上,一场关于叙利亚制裁的投票让五大常任理事国罕见陷入分裂。美、英、法、俄四国联手支持解除对叙利亚新政权的制裁,却被中国的一张反对票直接否决。 要理解这场博弈的核心,得先看清朱拉尼到底是谁。这位 1982 年生于沙特的政治人物,早年可不是什么 “革命家”。2003 年他放弃大马士革大学的学业,跑到伊拉克加入 “基地” 组织,2006 年被美军抓捕入狱五年。 出狱后他拿到 “基地” 资金,在叙利亚建立 “努斯拉阵线”,这个组织因为频繁实施自杀式袭击,2013 年被美国列为恐怖组织,朱拉尼本人还被悬赏 1000 万美元通缉。 直到 2016 年,他才开始刻意与极端组织切割,解散旧组织、成立新联盟,甚至脱下迷彩服换上西装,给自己贴上 “解放者” 的标签。2024 年 11 月,他带领势力攻占大马士革掌权,一场精心设计的 “洗白” 运动就此推向高潮。 美国和欧盟急于为他 “洗白”,说到底是盯着叙利亚的战略利益和重建商机。对美国而言,朱拉尼推翻了亲俄亲伊的阿萨德政权,正好能借此挤压俄罗斯和伊朗在中东的空间,瓦解所谓 “抵抗阵线”。 更实际的是,叙利亚的油田开发和基建项目藏着巨额利益,雪佛龙等美国石油巨头早就等着进场,欧洲建筑公司也排着队想分一杯羹。 为了让利益落地,美国 2025 年 8 月已悄悄解除对叙利亚大部分制裁,国务卿布林肯还公开夸朱拉尼 “有治理意愿”,对他的恐怖主义过往选择性失明。欧盟的心思也类似,既想通过支持朱拉尼巩固与土耳其、沙特等地区盟友的关系,又想在数千亿美元的重建蛋糕中占得先机。 俄罗斯的态度更显现实政治的算计。叙利亚的塔尔图斯海军基地和赫迈米姆空军基地,是俄罗斯在中东的战略命脉 —— 前者是地中海唯一深水港,后者能快速投射军力,俄乌冲突正酣时,俄罗斯根本丢不起这两个支点。 朱拉尼精准抓住这个软肋,用 “遵守阿萨德时期基地协议” 做筹码,换取俄罗斯的承认。莫斯科之行后,双方达成默契。 朱拉尼允许俄军继续驻扎,俄罗斯则提供食品、医疗援助,还帮着修复能源设施。这种利益交换让俄罗斯对朱拉尼的极端背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在安理会表决中保持沉默。 中国的否决票,恰恰戳破了这种 “利益换安全” 的虚假逻辑。中方代表在安理会明确表态,否决提案是因为朱拉尼势力仍存在三大安全隐患,这可不是空口指责。 卫星监测数据显示,他控制区的极端组织营地还在正常运转,部分营地甚至和涉华极端组织有人员往来。 更值得警惕的是,他推行的 “特殊群体留学资助计划”,被证实在向极端势力相关人员倾斜资源,这种政策明显违背国际反恐共识。对中国来说,反恐从不是抽象概念,这些隐患直接关系到海外公民安全和地区稳定,自然不可能妥协。 表决现场的细节很能说明问题。俄罗斯代表曾试图和中国沟通,强调 “尊重权力更迭现实”,但中国代表始终坚持立场,直言 “安理会决议不能成为利益交换的工具”。 中方还明确提出了三项条件:剿灭涉华极端组织、撤销争议教育政策、建立包容性政府,这三条每一条都直指恐怖主义遗留问题。这种态度不是针对某个政权,而是中国参与国际安全事务的一贯原则 —— 任何政权的合法性,都得建立在切实履行反恐责任的基础上。 现在朱拉尼的 “洗白” 计划遇阻,叙利亚重建也陷入僵局。没有安理会制裁解除的背书,国际援助和投资很难大规模进入,俄罗斯的有限援助只能解燃眉之急,民生危机的风险正在上升。 美俄欧的利益算计没能绕过中国的原则底线,这也让国际社会重新思考:反恐到底该以利益为先,还是以安全为本?中国的否决票给出了明确答案:在恐怖主义问题上,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更容不得任何 “洗白” 操作。 信源:环球时报:《叙利亚局势突变:朱拉尼的 “洗白” 之路与大国博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