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富士康崩得太突然!郭台铭绝对没料到,以前大陆工厂灯火通明的代工巨头,如今像破气球般迅速泄气,帝国说没就没了! (信息来源:新浪科技——苹果开启新的供货来源) 这些年,这家代工帝国却肉眼可见地 “泄气” 了。海外建厂踩坑不断,订单被本土对手抢走大半,虽说靠 AI 业务喘了口气,但那股子鼎盛时期的底气早就没了。 它的起起落落是全球产业链洗牌的缩影,更藏着中国制造业必须升级的硬道理。 2023 年郭台铭参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后的一些言论引了争议,紧接着大陆税务和自然资源部门对他多地企业展开核查,虽说只是正常监管,但市场都嗅出了合作氛围的微妙变化。 更深的根子其实是时代变了——中国制造业早就不稀罕 “低端代工” 这块招牌,转而猛攻高端化、智能化。 富士康依赖廉价劳动力的老路子不吃香了,环保查得越来越严,工厂得花钱改设备、治废料;工人工资一年比一年高,可 90 后、00 后压根不爱进工厂,宁愿送外卖、做直播也不愿挤流水线。 偏偏这时候,苹果又喊着要 “供应链多元化” 搞 “去风险”,逼着富士康往海外跑,这下隐患算是彻底埋下了。 郭台铭当时信心爆棚,一门心思搞 “去中国化”,跟着苹果扎进印度,甚至放话要转移 3000 亿美元产能。 可现实是,印度工厂的电力说停就停,工人连基本的装配技巧都摸不熟,iPhone 良品率一度跌到 34%,螺丝松动、屏幕开胶是常事,欧洲市场都出现了大规模退货。更离谱的是连一颗螺丝钉都得从中国空运,运输成本直接涨了三倍。 他那套 “狼性管理” 在印度更是水土不服,工人罢工成了家常便饭,开除一个员工的赔偿比人家半年工资还高。 到 2025 年 5 月,富士康偷偷把几百名大陆工程师召回来,印度工厂的核心环节直接停摆,两年亏了 17 亿美元,一大半产能都闲着。 同期美国威斯康星州的项目更惨,当初特朗普站台吹的 “第八大奇迹”,最后只剩几栋空厂房,100 亿美元投资打了水漂,反倒被微软接手改成了数据中心。 海外这边焦头烂额,本土市场也被抄了后路。 立讯精密、比亚迪电子这些 “后起之秀” 早就长大了,靠着更灵活的服务和技术升级,一口口啃食富士康的订单。 最讽刺的是郭台铭当年放话 “给大陆人赏饭吃”,内心的傲慢遮住他的眼睛,他压根没看清现实,他能成功,靠的是半小时就能响应的供应商网络、高效的政府协调,还有熟练的技术工人梯队,这些在海外根本复制不了,可他偏把时代给的红利当成了自己的本事。 不过2025 年工业富联的三季报中,AI 服务器业务爆火,前三季度营收突破 6000 亿元,净利润涨了近五成,市值一度冲到 1.6 万亿元,总算在转型高端制造上看到点希望。 富士康的崩塌从来不是偶然,全球产业链都在重构,苹果忙着 “去风险” 分散产能,大陆制造业玩命往高端冲,只有它还抱着老掉牙的代工模式不肯放。 曾经的红利早就没了踪影,海外扩张又接连翻车,印度、美国、越南跑了个遍,钱砸了不少,产能却没起来。多重打击下,就算没有突发状况,走下坡路也只是时间问题。 这场震荡让富士康的市值蒸发 340 亿美元,郭台铭个人财富缩水 154 亿,直接跌出全球富豪榜前 200 名。好在 AI 业务算是开了条新路子。 对中国制造业来说,它的困境反倒加速了行业洗牌,逼着大家放弃对低端代工的依赖,专心搞技术创新,立讯精密这些企业的崛起就是最好的证明。 有意思的是,富士康没彻底放弃印度,富士康董事长刘扬伟嘴上说印度工厂良品率不低,转头就强调河南工厂是核心,扩招 5 万人还追加 10 亿投资搞新能源汽车代工,明摆着要巩固大陆市场。 郭台铭虽说没明说,但召回大陆工程师、重启本土投资的动作,早就暴露了他在修正 “去中国化” 的路子,算是默认了 “富士康离不开中国市场”。 而大陆的态度很明确,合规的外资企业欢迎,但想靠低端代工拿特殊待遇已经不太可能了,制造业升级才是硬道理。 中国制造业早就从 “靠资源堆” 变成 “靠创新赢” 了。现在富士康站在十字路口,AI 业务给了它一次机会,但能不能彻底扔掉代工思维,跟上中国产业升级的节奏,还不好说。 不过这事也提醒所有企业,成功从来不是一劳永逸的,得跟着时代走,扎根核心市场,踏实搞创新,才能在产业链的浪潮里站得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