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的李江(化名)躺在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的ICU里,呼吸机规律的“滴滴”声成了

自由芒果 2025-11-01 15:36:22

36岁的李江(化名)躺在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的ICU里,呼吸机规律的“滴滴”声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倒计时。这个体重268斤的河南新乡男人,原本想通过切胃手术改变形象,却永远倒在了术后第三天——呼吸衰竭的死亡证明,像一记重锤砸碎了家人对未来的所有期待。 一场“为爱减肥”的手术,成了生命的终点 李江的哥哥至今记得弟弟手术前的忐忑:“他一直说控制不住饮食,这次找了个对象,想见家长前把形象弄好。”10月2日,李江接受了“腹腔镜下垂直袖状胃切除术”,医生切除了他90%的胃部组织。这本该是减重的开始,却成了噩梦的开端:术后当晚,他因睡眠呼吸暂停被紧急戴上无创呼吸机;次日转入普通病房后,凌晨6点40分突然呼吸暂停,再次被送回ICU抢救。10月5日清晨,监护仪上的直线彻底划破了所有希望。 “弟弟才36岁啊!”李先生攥着病历的手在发抖,“术前他明明有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医院为什么没提前预警?术后他呼吸暂停时,护士5分钟才把他送回ICU,这算不算延误?”家属的质疑像针一样扎在公众心上——切胃手术,这个被包装成“快速减肥神器”的医疗项目,真的安全吗? 减重手术:救命稻草还是定时炸弹? 数据显示,我国肥胖人口已超9000万,减重手术年手术量超5万例。但翻开过往案例,血淋淋的教训触目惊心:2020年,25岁的英国建筑师乔·索恩利在土耳其做完切胃手术几小时后,因内出血死亡;2025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被曝将胃炎误诊为胃癌切全胃,涉事医生仅被停职一个月……这些案例暴露出减重手术行业的乱象:术前评估走过场、术中操作不规范、术后监护形同虚设。 更讽刺的是,李江的手术指征其实存在争议。根据《中国肥胖症外科治疗指南》,体重指数(BMI)≥32且无并发症者才建议手术,而李江BMI为44.3(134公斤÷1.74米²),虽符合条件,但他同时患有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这些本应是术后风险的高危因素。可医院的术前讨论记录里,只轻描淡写写着“代谢综合征”,对呼吸衰竭等潜在并发症的预防措施几乎为零。 谁该为生命买单?医患信任的裂痕如何修补? 面对家属的质疑,院方回应称“已委托第三方鉴定死因,将依法担责”,但这种“走程序”的表态,在失去至亲的家属听来,更像冰冷的推诿。而更让人心寒的是,类似悲剧并非孤例——当减重手术被医美机构包装成“午餐式减肥”,当医生为了业绩放松手术指征,当患者把健康押在一场麻醉上,这场关于“美”与“命”的博弈,早已偏离了医疗的初心。 “我们不是反对切胃手术,是反对把手术当儿戏!”李先生的哭诉,说出了无数人的心声。减重手术从来不是“一劳永逸”的捷径,它需要严格的术前评估、精细的术中操作、24小时的术后监护,更需要医生对生命的敬畏。那些为了业绩放松指征的医院,那些把手术当“生意”的机构,那些忽视风险的医生,你们的手上,可能攥着别人的命! 生命没有后悔药,减肥请先“减”掉侥幸 李江的悲剧,给所有想“走捷径”的人敲响了警钟:没有一种美,值得用生命去换。与其把希望寄托在手术刀上,不如从现在开始,管住嘴、迈开腿。如果真的需要手术,请一定选择正规医院,仔细核对医生的资质,认真阅读手术同意书上的每一项风险。记住,你的身体不是试验田,任何医疗行为都该慎之又慎! 最后,想问大家:你觉得医院该为李江的死担责吗?你身边有人做过切胃手术吗?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也许你的分享,能救下一个正在犹豫的人!毕竟,生命只有一次,别让“变美”的执念,成了“送命”的导火索。 来源:羊晚新闻

0 阅读:25
自由芒果

自由芒果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