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发现,明明中俄边界早已划清,可一打开中国地图,俄罗斯远东的海参崴、伯力、库

往事趣谈纪录 2025-11-01 19:30:22

有网友发现,明明中俄边界早已划清,可一打开中国地图,俄罗斯远东的海参崴、伯力、库页岛等地方,依旧被用中文标注。有人疑惑这是不是没完没了地“翻旧账”?   大家有这疑问不奇怪,毕竟现在中俄边界确实清清楚楚。   2004 年两国签了《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连黑瞎子岛都以 “一半一半” 的方式解决了遗留问题,界碑立得整整齐齐,航道划分得明明白白,甚至连边境打猎、爆破作业的范围都在后续的国界管理制度协定里写得一清二楚,主权归属上根本不存在模糊地带。 但地图上那些带括号的中文标注,比如 “符拉迪沃斯托克 (海参崴)”“哈巴罗夫斯克 (伯力)”,还真不是没完没了翻旧账,这里面藏着政策规矩和几百年的历史惯性。 先说说这标注本身,根本不是民间行为,而是官方有明确规定的。自然资源部 2023 年的《公开地图内容表示规范》里写得很清楚,这八个俄罗斯境内的地名必须同时标注中文旧称,算上外兴安岭、海兰泡这些,一共八个点位,少一个都不符合出版规范。 而且这规矩也不是突然冒出来的,早在 2003 年国家测绘局就有类似要求,比 2004 年的边界补充协定还要早,可见这事儿和边界划不划清压根是两码事,纯粹是地图出版的 “技术要求”。 再往深了说,这些中文名字可不是随便编的,每个都带着几百年的历史印记。 海参崴这名字,“崴” 是北方方言里港湾的意思,闯关东的山东人在这儿捞海参讨生活,顺口叫了几百年,唐代时这儿是渤海国的率宾府辖地,元代还专门修了驿道通到这儿,当时叫永明城,清代更是划归珲春副都统管着,是正经的边境渔猎重镇。 伯力更早,唐代的黑水都督府、清代的奴儿干都司喜申卫都曾在这儿设治所,当地老人至今还能说出老街上当年清朝衙署的位置。 库页岛就更有说法了,唐代叫 “窟说”,元代称 “骨嵬”,清代归吉林三姓副都统管辖,连日本早年都叫它 “唐太岛”,意思是 “中国的岛屿”,后来才改成 “桦太”,这些名字早融进了东北的地方记忆里。 要是真较真 “翻旧账”,那得先看看这些地方是怎么变了名字的。1858 年《瑷珲条约》把黑龙江以北 60 多万平方公里划走,1860 年《北京条约》又割了乌苏里江以东 40 万平方公里,海参崴、伯力、库页岛全在里面。 沙俄接手后立马改了名,伯力用侵略头目哈巴罗夫的名字命名,海参崴改成 “符拉迪沃斯托克”,意思是 “统治东方”,还逼着当地中国人改用俄文,试图抹掉所有中国痕迹。 现在地图上把老名字加回去,更像是把被擦掉的历史笔记重新补回来,就像家里老照片上的人总得记着原名,总不能因为房子换了主人,就把相册里的名字也改了吧。 更有意思的是,这事儿在民间早有共鸣。边境上的老人拿出祖辈日记,里面记着光绪年间在海参崴码头卖干海参的账目,写着 “每斤售银三钱,码头上见龙旗三面”;档案馆里的《北京条约》汉文抄本上,朱砂批注还能看清 “库页岛属吉林将军辖境” 的字样;就连普通游客翻老地图,都能发现 1945 年之前的中文地图上这些名字从未缺席。 这些细碎的记忆拼在一起,就知道这些中文标注不是官方刻意为之,而是民众心里本就没忘了这些名字,地图不过是把大家都记得的事儿落到了纸上。 而且这标注也不影响现在的中俄关系。2004 年协定生效后,两国连黑瞎子岛的界标都精确到了直角坐标,X 约 5358650、Y 约 23482570 的点位都清清楚楚,边境贸易、油气合作照样搞得火热,库页岛的石油开发项目里还有中资参与。 说白了,主权是主权,记忆是记忆,就像邻居换了,老门牌的名字总得当个念想,总不能因为现在相处和睦,就假装从来没有过老门牌吧。 再说国际上也有这规矩,很多国家的地图都会给境外历史相关地区标上本国旧称,不是中国独一份。 咱们这八个地名的标注,既没改边界线,也没争主权,就是在地图上留个历史注脚,告诉后人这些地方曾经叫什么,有过怎样的过往。 毕竟 2004 年的协定解决的是 “现在归谁管” 的问题,而这些中文标注回答的是 “以前叫什么” 的问题,两者根本不是一回事,怎么能算翻旧账呢?

0 阅读:14
往事趣谈纪录

往事趣谈纪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