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2年,方孝孺被朱棣诛十族,刑场上行刑官把937人押在了方孝孺面前,当着他面

熹然说历史 2025-11-01 22:53:48

1402年,方孝孺被朱棣诛十族,刑场上行刑官把937人押在了方孝孺面前,当着他面杀一个问其是否改变心意。但是,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些人没有一个在临死前求方孝孺低头,来换取自己存活,一个都没有! 建文四年六月,南京城破,一场血腥的处决即将上演。朱棣要这位不肯低头的大儒为自己草拟登基诏书,方孝孺却说出了那句改变无数人命运的话:“便是诛十族,我也不写!”没人能想到,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会成为历史上最惨烈也最让人深思的一幕。 说起方孝孺这个人,得先从他的背景讲起。他出生在浙江宁海一个读书人家庭,从小就是个书痴,每天能读一寸厚的书,乡亲们都叫他”小韩愈”。长大后拜了当时的大儒宋濂为师,学问做得好,连一些前辈都自叹不如。 朱元璋两次召见过方孝孺,觉得这个年轻人不错,但没有马上重用他。有人说老朱是想把方孝孺留给太子朱标用,也有人说是因为方孝孺主张仁政,跟朱元璋严刑峻法的治国风格不太对路。不管怎么说,方孝孺在朱元璋那里算是混了个脸熟,被派到汉中府当教授,后来又被蜀王请去当世子的老师。 真正让方孝孺飞黄腾达的是建文帝朱允炆。这位年轻皇帝一上台就把方孝孺召进京城,委以重任。读书遇到疑难,建文帝找他讲解;军国大事,建文帝跟他商量;大臣们的奏折,建文帝让他代批。可以说,方孝孺在建文朝达到了人生巅峰,这份知遇之恩他记在心里。 建文元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造反。方孝孺作为建文帝最倚重的谋士,讨伐燕王的诏书檄文都出自他的手笔。他还多次给建文帝出主意,比如想离间朱棣的两个儿子,想用割地议和来拖延时间,但这些计策都没能奏效。 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李景隆和谷王朱橞打开金川门迎降,燕军进了南京城。建文帝在宫中起火后下落不明,大部分文武百官都转而投降朱棣。方孝孺却拒不投降,被抓进了监狱。 朱棣其实很想用方孝孺。他需要这位天下公认的大儒来为自己草拟登基诏书,以此来收揽人心,证明自己当皇帝的正当性。朱棣派人到狱中劝降,方孝孺不从。朱棣又亲自召见他,说自己只是像周公辅佐成王一样。方孝孺当场质问:“成王在哪里?”又问:“为何不立成王的儿子?为何不立成王的弟弟?”把朱棣问得无言以对。 朱棣命人递上纸笔,让方孝孺写诏书。方孝孺把笔掷到地上,边哭边骂:“死就死,诏书我不写!”朱棣怒了,威胁说要诛他九族。方孝孺回了一句:“便是诛十族又何妨!” 这句话彻底激怒了朱棣。按照传统说法,朱棣下令除了诛方孝孺的九族,还要加上门生故旧,凑足十族。关于这段历史,需要说明的是,《明史》和《明实录》等正史对此事的记载都比较简略,只写了”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并夷其族”,并未详细记载诛十族的具体过程。关于诛十族的详细说法,最早出现在明朝中期祝允明写的《野记》里,距离事发已经过去一百多年。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方孝孺确实遭到了严厉的惩罚。建文四年六月二十五日,方孝孺被处死,时年四十六岁。他的弟弟方孝友也一同赴死。史书记载,方孝友临死前还安慰哥哥说:“阿兄何必泪潸潸,取义成仁在此间。”他的妻子和两个儿子上吊自杀,两个女儿跳秦淮河自尽。 朱棣死后,他的儿子明仁宗朱高炽多次说方孝孺、齐泰等人”俱是忠臣”。万历十三年,也就是方孝孺死后183年,明朝皇帝才正式为他平反,追谥”文正”,这是给文臣的最高荣誉。 方孝孺的事迹在后世引发了无数争议。有人说他是忠臣,死得其所;也有人说他太固执,为了自己的气节害了那么多人。还有人从现代角度看,觉得朱棣后来确实把明朝治理得不错,开创了永乐盛世,方孝孺当时的坚持是不是值得? 这些争议其实都是站在”上帝视角”来看问题。对当时的方孝孺来说,他面临的是一个简单的选择:要么背叛自己的信仰和君主,要么坚守自己的原则。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读书人,他选择了后者。 方孝孺的文章写得很好,《明史》说他”工文章,醇深雄迈”,每一篇出来都被人争相传抄。他的政治主张虽然在实际操作中并不成功,但他对读书人气节的坚守,确实影响了后世几百年。清朝时方孝孺还被配祀孔庙,这说明他的儒学地位得到了官方认可。 如今在南京、宁海等地,还能看到纪念方孝孺的祠堂。每年都有人去祭拜这位儒臣。他的故事被写进历史教科书,成为中国人了解明史时绕不开的一章。 六百多年过去了,人们对方孝孺的评价仍然存在分歧。有人敬佩他的气节,有人质疑他的选择。你怎么看?如果是你处在那个位置,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0 阅读:104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