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俄能够征服西伯利亚,主要是靠皮毛和水运,密布的河流降低了运输成本,能够帮助沙俄

恰似江楼月 2025-11-01 23:41:25

沙俄能够征服西伯利亚,主要是靠皮毛和水运,密布的河流降低了运输成本,能够帮助沙俄在17世纪征服西伯利亚,而干涸的中亚也能抵挡沙俄到19世纪中后期,因此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 说起沙俄怎么在短时间内就把西伯利亚那片广袤地盘给占了,这事儿得从地理条件说起。西伯利亚不像中亚那样干巴巴的草原到处是沙漠和戈壁,那里的河流系统简直就是上天给俄罗斯人准备的天然高速公路。鄂毕河、叶尼塞河和勒拿河这三条大河,从南边的高地往北冰洋直奔而去,全长加起来上万公里。关键是这些河的支流特别发达,因为冬天河口先冻,上游水没法往下走,就在两岸冲出横向的支流,把整个盆地连成一片水网。哥萨克那些探险家基本就是靠船划过去的,从莫斯科出发,翻过乌拉尔山那两百来公里的陆路段,剩下的全靠水运。补给、部队调动,全程成本低得惊人,比明朝皇帝派兵去漠北那会儿的陆路拉粮食要省事儿多了。 这水路网不光方便运输,还直接支撑了皮毛贸易这个大杀器。17世纪的欧洲人,尤其是贵族圈子,对貂皮、松鼠皮和海狸皮那是趋之若鹜,价格高到能换黄金。沙俄一看,西伯利亚的森林里这些东西多得是,干脆就把皮毛当成征服的燃料。斯特罗加诺夫家族那些商人先是雇哥萨克去抢地盘,然后在河边建交易点,强迫当地土著部落上贡。每年从西伯利亚运回莫斯科的皮毛成千上万捆,够养活一支军队,还能补贴彼得大帝的海军建设。没了这个经济链条,沙俄哪有钱和人手往东推?其实这贸易模式挺残酷的,土著猎人被逼着交贡,稍不从就挨枪子儿,但对沙俄来说,这就是低成本扩张的秘诀。 叶尔马克·季莫费耶维奇这家伙,就是这场征服的开路先锋。他生在1530年代的顿河边上,早年就是个典型的哥萨克河盗,带着手下在伏尔加河上劫商队,抢了不少鞑靼人的货。1581年,斯特罗加诺夫家族看中他的狠劲儿,花两万卢布雇他带八百多人东进。叶尔马克的队伍里有哥萨克、鞑靼人和立陶宛俘虏,装备火绳枪和小炮,从楚索瓦亚河出发,沿图拉河和伊尔蒂什河推进。1582年10月,他们在楚瓦什堡打败库楚姆汗的骑兵,枪声一响就把鞑靼人打散了。接着攻下喀什利克汗都,库楚姆逃了,叶尔马克派人沿河收服奥斯佳克部落。1583年,他又在伊尔蒂什河边建堡,强迫当地首领纳贡皮毛。这一系列动作开了头,沙俄很快就派正规军跟上,在托博尔斯克建起永久要塞。从那以后,哥萨克们就沿着河网东进,1619年建叶尼塞斯克,1632年到雅库茨克,1643年摸到贝加尔湖。整个17世纪,西伯利亚就这么一点点被蚕食掉,一千二百七十万平方公里地,人口才三十万,零星部落根本挡不住河上来的船队。 对比中亚,那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中亚的哈萨克汗国和周边草原,干旱得要命,水源稀缺,运输全靠骆驼队,拉一趟水和粮就得花老鼻子劲儿。游牧民族主力在这里,骑兵机动性强,能从四面八方包抄,沙俄的步兵和炮队一到开阔地就成活靶子。从16世纪末开始,沙俄试着往南推,但哈萨克人不是西伯利亚那些散兵游勇,他们有汗国组织,肯尼萨雷起义从1837年打到1847年,游牧骑兵夜里突袭俄军营地,箭矢乱飞,俄方损失惨重。沙俄只好学着筑鹿砦,那东西其实就是木墙加壕沟,1635年在克里米亚边境修了两千公里长,驻三万五千人守着。到了中亚,也得这么干,锡尔河一线从1853年起布满堡垒,但推进慢得像蜗牛。整个过程拖了两百年,沙俄在中亚死了三万多兵,到19世纪中叶铁路一通,才加速。1860年代,部队从克拉斯诺沃茨克坐火车拉炮过去,1868年泽拉布拉克一仗,火炮轰平布哈拉守军,损失才百来人。1873年希瓦战役,斯科别列夫带队爬云梯攻城,城门砸开后,守军尸堆如山。1881年格克特佩围攻,地雷炸开土浪,特克部落全军覆没。但这些胜利来得晚,地理因素让沙俄在中亚的扩张成本高出西伯利亚好几倍。 地理环境这玩意儿,影响可不光是运输那么简单,它还决定了当地抵抗力的强弱。西伯利亚南方是森林和苔原,蒙古人和鞑靼人懒得进林子生活,那里人口密度低,部落间不团结,沙俄建几个河边堡垒,就能切断他们的补给线。鄂毕河上游的托姆斯克堡1602年一落成,就卡住了上游贸易,土著只能绕道或投降。叶尼塞河的曼加泽亚要塞1601年建好,成了皮毛集散地,商队拖船下来,仓库堆满兽皮,当地雅库特人交不起贡就挨打。反观中亚,草原上水草丰美,哈萨克骑兵养马容易,一人三马,突击起来俄军步兵跟不上。干旱还逼着军队集中水源地打,补给线拉长了就容易被抄。沙俄在1839年希瓦远征,严寒加上缺水,骆驼队瘫在雪地,士兵挖雪喝,损失一千多。直到铁路通了,蒸汽机车拉着水车和炮弹,俄军才能稳住阵脚,1884年才彻底吞并希瓦和布哈拉汗国。 这对比一拉开,就看出地理对帝国扩张的决定性作用。沙俄在西伯利亚的成功,不是什么天命或军事天才,全靠河流省下的运输费和皮毛换来的钱。

0 阅读:0
恰似江楼月

恰似江楼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