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中国人,坚决不会为美国做事!”   黄芊芊明确表示不会为美国企业工作,而且

波览历史 2025-11-02 08:57:37

“我是中国人,坚决不会为美国做事!”   黄芊芊明确表示不会为美国企业工作,而且已经两次拒绝了海外高薪和深造邀请。   在芯片技术成为国家竞争核心的当下,“出国镀金、外企高薪”似乎成了不少科研人才的默认选择。   但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黄芊芊的公开表态,却打破了这种固有认知。   她明确表示“我不会为美国企业工作”,这已是她第二次毅然拒绝海外抛来的橄榄枝。   无论是本科毕业时的名校深造邀请,还是博士毕业时的优渥工作Offer,都没能动摇她扎根本土的决心。   这份选择,在全球科技人才流动频繁的今天,不仅让人看到一位科学家的坚守,更折射出中国科研环境的真实底气。   1989年出生于江西上饶的她,16岁就凭借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微电子学系,比同龄人早一年踏入顶尖学府。   刚入学时,她并非天生的“科研奇才”,因家庭条件普通,对电脑操作都略显生疏。但这份起点的差距,反而让她养成了踏实钻研的习惯,每天泡在图书馆和实验室,把别人休闲的时间都用在弥补短板、吃透专业知识上。   大三那年,她凭借扎实的基础被黄如院士选中加入课题组,从此与超低功耗微纳电子器件研究结下不解之缘。   在这个过程中,她亲眼见证了国内科研平台的成长,从实验室设备的持续更新,到王阳元院士、黄如院士等前辈的悉心指导,再到与企业的紧密合作,这些实际支撑让她坚信,国内同样能实现自己的科研抱负。   2010年,黄芊芊本科毕业,多所美国顶尖高校向她递来深造邀请函,其中不乏微电子领域的世界名校。   当时身边不少人劝她,出国能接触更前沿的资源,将来发展路径会更宽。但黄芊芊有自己的判断,她看到国内芯片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很多核心技术亟待突破,而自己所学的专业恰好能对接这些国家需求。   更重要的是,北大已经搭建起成熟的研究体系,无需远赴海外就能深耕前沿课题。于是她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海外邀请,选择留在北大攻读博士学位,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超低功耗器件的研究中。   博士期间的科研之路布满荆棘。她研究的硅基隧穿晶体管流片,工序冗长且工艺苛刻,一次实验就要花费近一年时间,失败了就得重新再来。   但黄芊芊从没有退缩,白天泡在工艺间反复调试参数,晚上整理数据、撰写论文,有时为了一个技术难题,连续十几个小时守在仪器旁都是常事。   这种沉浸式的钻研换来了丰硕成果,从2012年起,她连续在IEDM、VLSI等全球半导体领域顶级会议上发表论文,相关成果还被国际半导体技术路线指南引用。   2015年博士毕业时,她的科研实力已在国际上崭露头角,美国一家知名科技企业找上门来,开出远超国内同行业的薪资,还承诺配备顶尖研发团队和设备。   面对这样的诱惑,黄芊芊再次拒绝,她知道自己的研究在国内能发挥更大价值,当时国家正大力推动芯片自主创新,她的技术刚好能应对“卡脖子”难题。   黄芊芊的坚守很快迎来了回报。2017年,28岁的她成为北京大学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之一,同年入选“未来女科学家计划”,成为该计划首位微电子领域的入选者。   此后几年,她带领团队持续攻关,不仅研制出性能领先的新型器件,还与国内龙头企业合作,成功研发出世界上首个基于12英寸CMOS工艺平台的互补隧穿器件集成技术,为物联网、可穿戴设备等低功耗场景提供了核心支撑。   2019年,30岁的她斩获IEEE电子器件学会青年成就奖,全球仅3人获此殊荣,她是当年亚洲唯一的获奖者,也是该奖项设立以来第二位来自中国科研单位的学者。   手握70多项专利的她,还在华为被制裁的关键时期,无偿分享研究成果,助力企业突破技术封锁。   这些成绩充分证明,留在国内不是科研之路的妥协,而是能让才华充分施展的沃土。   网友对黄芊芊的称赞,不仅因为她拒绝了海外高薪,更因为她用实力打破了“出国才能成功”的偏见。   在她身上,我们看到的不是空洞的爱国口号,而是十几年如一日的默默耕耘。她的两次拒绝,本质上是对国内科研平台的信任,是对科研价值的纯粹追求。   在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这样的选择格外珍贵。   它告诉我们,人才的留存与吸引,关键在于能否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能否让科研者实现自身价值。   黄芊芊的故事,为更多青年科研者树立了榜样,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芯片产业自主自强的希望。这种扎根本土、潜心钻研的精神,正是中国科技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核心动力。

0 阅读:33
波览历史

波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