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年轻人挑不起重担?在中国航天航空的最前沿,一群平均年龄仅30岁出头的年轻人正

国哥自媒体 2025-11-02 16:05:26

谁说年轻人挑不起重担?在中国航天航空的最前沿,一群平均年龄仅30岁出头的年轻人正在用实际行动打破这个刻板印象。他们用智慧和汗水,在大国重器的研发一线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青春传奇。 在航天领域,张建启的故事堪称传奇。这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场系统总指挥,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核物理系毕业后,就把毕生心血都倾注在了航天事业上。1997年担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副主任后,他参与组织指挥了多次“神舟”飞船发射任务。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曾在俄罗斯考察时掷地有声地说:“我们将来要亲手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这句誓言最终随着神舟五号任务的成功而响彻寰宇。 说到年轻人的表现,更是让人眼前一亮。歼-35A隐身多用途战斗机的骨干设计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0岁出头,但这些年轻人展现出的专业素养和创新精神令人惊叹。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沈阳所首席专家王永庆由衷赞叹:“正是有这样一个非常棒的设计团队,再加上他们的爱国情怀,我们才能看到现在一系列的新装备。” 航天事业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其中充满了惊心动魄的抉择。张建启至今还记得神舟一号发射前的那次艰难决定。当时飞船在测试中出了问题,要不要打开飞船大底进行检修成了两难选择。要知道,飞船里面有上千台仪器、7万多个元器件和数不清的信号线,而且所有的火工品都已安装到位,密封胶也打好了,这个时候开底无异于“在刀尖上跳舞”。但张建启和团队坚持“飞船不能带任何问题上天”的原则,毅然决定开大底检修。结果不仅排除了故障,还意外发现了一根被压断的信号线,这次果敢决策为后续任务积累了宝贵经验。 神舟四号的发射更是上演了一场“冰雪奇缘”。当时气温骤降至零下30摄氏度,远超发射条件限制。在激烈讨论后,团队决定推迟发射,并用最朴素的办法——拿棉被堵住塔架漏风的地方进行保温。这个看似“土气”的办法却发挥了关键作用,最终任务圆满完成。 在航空领域,年轻团队的表现同样可圈可点。“罗阳青年突击队”的队员们接过前辈的接力棒,将航空报国的精神薪火相传。2012年,歼-15舰载战斗机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在任务中因公殉职,他生前那句“航空报国不是一种荣誉,而是一种使命”的誓言,如今已成为年轻一代航空人的座右铭。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沈飞公司首席技能专家方文墨自豪地细数着他们的成果:“歼-11、歼-15、歼-16、歼-35……每一款飞机上的精密零件,都是由我和小伙伴们亲手制造出来的。”如今,更多的90后和00后已经成长为机型生产试制的主力军,这些年轻人正在用实力证明:年轻不是短板,而是最大的资本。 这些年轻科技人才的快速成长,离不开我国规模庞大的高等教育体系的有力支撑。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沈阳所首席专家王永庆不仅在技术攻关上颇有建树,更在年轻人才培养上倾注心血。他组织制定了各设计专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建立起系统的设计指南和研制流程,为年轻人的快速成长铺就了康庄大道。 “我们就要为国家和军队研制更多的、作战能力更强的、满足作战需要的武器装备。为国铸得‘倚天剑’,这就是我最大的中国梦!”王永庆的这番话,道出了所有航天航空人的共同心声。 从航天发射场到战机设计研究所,从经验丰富的总指挥到平均年龄30岁出头的设计团队,中国航天航空事业正在完成一场精彩的接力。这些年轻人用实力证明,他们不仅接得住接力棒,还能跑出更好的成绩。正如航天人常说的那样,成功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这些年轻的身影早已在大国重器的研发一线开始忙碌,他们正如初升的朝阳,在这个伟大的时代绽放着最耀眼的光芒。 (综合新华社、央视新闻、中国载人航天官方网站等权威媒体报道)

0 阅读:0
国哥自媒体

国哥自媒体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