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中国国民党副主席张荣恭突然宣布了。 在接受谢寒冰专访时,他把话说得很直:“‘中国人’的概念就是民族认同”,“‘中国人’的表述就是炎黄子孙”。这句话把焦点从证件和地理,拉回到文化与血脉的层面。 顺着这层意思往下看,岛内的节令和礼俗是一条清晰的线索。春节贴春联、清明扫墓、端午划龙舟、中秋赏月,这些共通的做法并不靠谁下命令,而是家庭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惯例。它们对应的文字、典籍、故事,依然是语文教育和传统社团常用的底稿。 张荣恭能说出这番话,绝非一时兴起,而是他数十年深耕两岸议题的必然表达。作为国民党内深耕两岸事务的资深人物,他从上世纪90年代就参与两岸协商筹备工作,亲眼见证过“九二共识”达成时的艰难与共识,也目睹过民进党当局推行“去中国化”政策对两岸文化联结的破坏。早年间他担任国民党大陆事务部主任期间,就多次带队赴大陆开展文化交流,每到一处都格外关注两岸共同的文化遗产,这份经历让他对“中国人”的文化认同有着比常人更深刻的体悟。他曾在公开场合提到,自己小时候跟着祖父清明扫墓,祖父总会指着族谱告诉他“我们的根在福建漳州”,这种家族记忆里的血脉传承,是任何政治话术都无法抹去的。 这番表态的背后,其实是对岛内当前文化认同乱象的直接回应。民进党当局上台后,刻意在教育、媒体、文化领域推行“去中国化”,修改历史教材删减中国史内容,将传统节日与中华文化切割,甚至试图把闽南语、客家文化包装成“台湾独有”的独立文化体系。但张荣恭点破的“炎黄子孙”认同,恰恰戳中了这种操作的漏洞——文化认同从来不是靠行政命令就能篡改的,春节时家家户户贴的“福”字、端午包的粽子、中秋吃的月饼,这些生活细节里的文化基因,早已在台湾民众的生活中扎下根。就像台南地区至今保留着祭祀妈祖的传统,而妈祖信仰正是从福建莆田传播而来,这种跨海峡的文化联结,正是“炎黄子孙”认同的鲜活例证。 不过要注意的是,张荣恭的观点虽然抓住了文化认同的核心,却也面临着岛内现实的挑战。近年来,民进党当局通过长期的舆论引导,在年轻一代中制造了“文化疏离感”,部分台湾青年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越来越匮乏,甚至出现了“不知屈原、不晓岳飞”的尴尬情况。这也说明,仅仅强调文化血脉还不够,更需要通过持续的两岸文化交流,让台湾青年真正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才能巩固这份民族认同。张荣恭近年来一直推动两岸青年文化夏令营活动,就是希望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让台湾青年在亲身感受中找回文化根脉。 从历史维度来看,台湾与大陆的文化联结从未中断。明清时期,大批大陆移民赴台开垦,将中原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带到台湾,形成了“同文同种、同根同源”的文化格局。即使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台湾同胞依然坚守中华文化,秘密开设私塾教授汉文,保存中华文化火种。这些历史事实充分证明,“中国人”的认同不仅是文化血脉的传承,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张荣恭的表态,正是对这段历史的尊重与回归,也为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提供了文化层面的支撑。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