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顿涅茨克机场保卫战的核心战斗时间集中在2014年5月至2015年1月,是乌克兰政府军与顿涅茨克民间武装(俄军)在顿巴斯地区的关键战役,因战斗惨烈被称为“钢铁工厂之战”(机场航站楼代号“钢铁”),具体始末如下: 1. 战役爆发背景与初期争夺(2014年5月-9月) - 机场控制权初争夺:2014年5月26日,顿涅茨克民间武装首次尝试攻占机场,但乌克兰政府军通过空中支援(直升机、战机)击退进攻,暂时控制机场及周边区域。 - 拉锯与阵地战:此后数月,双方围绕机场航站楼、跑道、周边居民区展开反复拉锯,乌军依托机场建筑构建防御工事,民间武装则通过炮击、步兵冲锋逐步压缩乌军控制范围。期间,9月《明斯克协议》签订后停火短暂生效,但很快因双方互不信任再次爆发冲突。 2. 决战阶段:航站楼争夺战(2014年11月-12月) - 民间武装总攻:2014年11月,民间武装调集重武器(坦克、火箭炮)对机场发起总攻,重点目标是乌军坚守的“钢铁”航站楼。双方在航站楼内部展开逐屋、逐楼层的巷战,战斗极为惨烈,建筑结构被严重摧毁。 - 乌军补给线被切断:乌军后勤补给主要依赖夜间通过小路运输,后被民间武装彻底封锁,导致乌军弹药、食品、药品短缺,伤员无法及时后送,处境逐渐恶化。 3. 战役结束:乌军撤退与民间武装控制(2015年1月) - 乌军突围撤退:2015年1月15日,乌克兰政府军高层下令从机场撤离剩余守军。1月16日,最后一批乌军通过秘密通道突围,民间武装随后完全控制顿涅茨克机场。 - 战役结果:此战双方伤亡惨重(乌军伤亡约500-1000人,民间武装伤亡数字未公开,预估相近),机场完全损毁,失去实用价值。该战役成为2014-2015年顿巴斯冲突中最具标志性的惨烈战斗,也凸显了当时双方冲突的激烈程度。 此战后,当时的总统波罗申科开始了乌克兰10年强军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