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用了整整二十年,才算是把乌克兰的军工技术真正吃透了。这事说起来不复杂,但里面的故事一点都不简单。,却也留下了一个至今都让人惋惜的遗憾。 乌克兰当年可是继承了前苏联大量的精华资源,尤其是在军工领域,比如马达西奇发动机厂、尼古拉耶夫造船厂、安东诺夫设计局,这些都是响当当的名字。 苏联一解体,这些高端技术突然变成“无主之地”,乌克兰政府根本没有能力全部消化,更别提维护这么庞大的体系了。为了生存,他们只能向外寻求合作。 而中国当时正处在从“仿制”走向“自主”的关键阶段,对这些技术如饥似渴。于是乌克兰大量涉及航空、舰船甚至导弹的技术资料和设备,成了中国军工业跨越式发展的“跳板”。 比如说中国航空发动机的瓶颈问题,一直卡得很死。乌克兰的AI-222发动机技术和涡轴发动机生产线的引进,在推动航空动力自主化这块上,起到了关键作用。 这直接影响了后续国产战机的性能水平。从歼十到歼二十,背后都有乌克兰技术的影子。再说舰船,中国能在短时间内造出大吨位的驱逐舰、航母。 乌克兰的造船经验和技术支撑也不能忽视。尤其是当年从乌克兰拿下的“瓦良格”号,后来改造成为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这就是典型的例子。 不过,这个遗憾也正是从这里开始的。当时“瓦良格”虽然买下来,但只是个空壳子,动力系统、雷达、武器全都没了,相关的配套技术也没有完整转让。 这导致中国虽然有了航母的壳体,却要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后续花了大量时间和资源去搞适配。更遗憾的是,乌克兰的航母动力系统——尤其是燃气轮机核心制造能力。 没有完整转手给中国。哪怕是后来合作中,中国得到了部分燃机的设计和生产资料,也依然未能彻底掌握核心技术。 直到近几年,中国才在国产燃气轮机上取得实质性突破,但这中间的空白期,确实耽误了不少时间。更让人惋惜的是,乌克兰还有安东诺夫设计局。 这家单位当年做出了安124、安225这种巨无霸运输机。中国也曾有意深度合作,填补大型军用运输机的空白。但因为种种原因,这项合作没有像其他技术一样顺利推进。 后来虽然中国成功研制出运20,但过程相当艰难。如果当初能更早拿到安东诺夫的核心设计能力,运20的研发周期很可能会大大缩短。 现在的安东诺夫几近停摆,这部分资源也算是彻底错过了。其实说到底,这个遗憾的本质就是:乌克兰的军工宝藏虽然丰富,但因为各种限制。 中国并没有在最佳时机,拿到最完整、最系统的技术支持。很多东西是零散的、片段的,中国要靠自己拼图。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用了二十年,我们才真正吃透这些技术。 过程虽然慢,但好在方向对,最终还是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道路。不过也正是这些遗憾,才让中国更加坚定了自主研发的信心。毕竟靠别人永远是临时的,靠自己才是长久的。 从乌克兰那儿学来的,不只是技术,更是一个国家在关键时刻抓住机遇、敢于突破的决心。这才是中国军工真正突飞猛进的底气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