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理查德沃尔夫有一个观点:中国的制度优势让美国感到害怕,这是一切问

官芊芊 2025-11-03 11:42:07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理查德沃尔夫有一个观点:中国的制度优势让美国感到害怕,这是一切问题产生的根源。我认为这是说到了点子上。中美之争本质上是制度之争,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争。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沃尔夫在纽约大学教书多年,研究比较经济学很有一套。他经常在演讲里打比方说,中国的经济模式就像个精心设计的混合动力车——既不是纯粹的市场驱动,也不是完全的计划经济,而是把国家调控和市场机制巧妙地结合起来。   这种组合产生的能量,让习惯了单一燃料的美国汽车显得有些吃力。他在新书《制度的较量》里写道,中国在过去二十年里摸索出的这条路,确实对传统西方经济学提出了挑战。   说到中国的实践,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要数基础设施建设。记得十年前我第一次坐高铁从北京到上海,五个多小时的车程让我这个常年在国外的人目瞪口呆。   后来了解到,这背后是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2004年国务院通过《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16年又发布修订版,把“八纵八横”的蓝图落到实处。   这种长期坚持的魄力,确实不是每个国家都有的。同样在5G建设上,中国从2013年就开始布局,到2020年已建成近70万个5G基站,这个数字比整个北美地区加起来还多。这些实实在在的成就,让沃尔夫这样的经济学家不得不重新思考发展模式的多样性。   更打动人的是中国的扶贫工程。我老家在西部山区,去年回去探亲时发现,连最偏远的山村都通了硬化路,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姑妈说村里几年前搞起了茶叶合作社,县里派技术员指导种植,还帮找销路。   这种“精准扶贫”的模式,确实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数据显示,从2013年到2020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从9899万减少到零,这个过程中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10万公里,对1200万贫困家庭危房进行了改造。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家庭生活质量的真实提升。   反观美国,情况就复杂得多。我表姐在芝加哥开中餐馆,她说疫情暴发后,亲眼看见街对面的流浪者营地不断扩大。美联储2021年的报告显示,最富有的1%美国人拥有全国32%的财富,而这个比例在1990年还只是23%。   更让人担忧的是国债规模,去年已突破28万亿美元,相当于每个美国家户背负着23万美元的债务。公共服务方面更是问题重重,去年德州大停电时,我客户发来的照片里,高速公路路灯漆黑一片,与一街之隔的繁华商业区形成鲜明对比。   沃尔夫在最近的一次学术研讨会上指出,中美之间的竞争,表面看是贸易、科技领域的角力,深层次其实是两种制度模式的较量。   中国用实践证明,在国家主导下实施市场经济同样能取得显著成效,这对主张“市场万能”的西方理论形成了冲击。   他在《外交事务》杂志上撰文说,中国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完成脱贫攻坚,这种统筹能力让很多发展中国家开始重新思考发展路径。   不过话说回来,任何模式都有需要完善的地方。中国在快速发展中也面临人口老龄化、环境保护等新挑战。   去年公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64亿,占总人口的18.7%。同时,在“双碳”目标下,能源结构转型压力不小。这些都需要在现有制度框架下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沃尔夫经常提醒他的美国听众,理解中国不能简单套用西方理论框架。他在新书里写道:“中国的实践表明,市场经济可以有多种形态,国家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的角色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在当今非黑即白的舆论场里显得尤为珍贵。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这场制度竞争正在重塑全球经济格局。亚洲开发银行的数据显示,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在2014年就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   与此同时,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额持续增长,去年前三季度达到1.44万亿美元,这种经济联系的深化正在改变传统的地缘政治格局。   说到底,中美之间的故事还远未到终章。就像沃尔夫说的,这场制度较量最终可能会促使双方都进行自我完善。   中国在坚持自身特色的同时,也在吸收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美国在保持创新优势的同时,或许也需要重新思考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适当角色。这场跨越太平洋的对话,注定会深刻影响21世纪的世界格局。   站在普通人的角度,我们更关心的是这种制度竞争最终能否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   无论是中国模式的不断完善,还是美国模式的调整革新,能让孩子们有更好的教育,老人们有更安心的医疗保障,年轻人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才是衡量制度优越性的最终标准。   毕竟,发展的根本目的,还是要让每个普通人都能过上更有尊严、更有盼头的生活。

0 阅读:0
官芊芊

官芊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