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林语堂与厦门巨富的千金陈锦端相恋,不料,陈锦端的父亲却坚决不同意,棒打鸳鸯后,转而将林语堂介绍给了自己的邻居——鼓浪屿首富的二女儿廖翠凤。 主要信源:(人民网——林语堂的“金玉良缘”) 上海圣约翰大学的梧桐树下,年轻的林语堂正捧着一本诗集轻声诵读。 1912年的秋天,校园里弥漫着书香和青春的气息。 这时,几位同学兴奋地围过来,说起隔壁圣玛丽女校有位才女,不仅画得一手好水彩,还弹得一手好钢琴。 林语堂起初不以为意,直到在同学家的客厅里,见到了那位传说中的陈锦端。 那是个阳光明媚的午后,陈锦端穿着一件淡蓝色旗袍,正专注地临摹一幅水墨画。 当她抬头看见林语堂时,脸上浮现出浅浅的笑意。 两人从诗词谈到艺术,从校园趣事聊到人生理想,不知不觉就聊到了夕阳西下。 从那以后,林语堂总会找各种理由去陈锦端哥哥家做客,其实就是为了能多看她几眼。 然而这段美好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太久。 陈锦端的父亲陈天恩是厦门有名的实业家,当他得知女儿和一个穷学生走得很近时,立即派人调查了林语堂的家世。 得知林语堂的父亲只是个普通牧师后,陈天恩坚决反对他们来往。 一天傍晚,林语堂鼓起勇气登门拜访,想当面表明心意。 陈天恩直接将他拦在门外,语气冷淡地说: "我女儿已经许配给门当户对的人家,请你以后不要再来了。" 失恋后的林语堂整日郁郁寡欢,上课时常常走神,连最爱的文学课也提不起兴趣。 陈天恩或许觉得过意不去,便将邻居廖家的二小姐廖翠凤介绍给了他。 廖家也是鼓浪屿的富户,但廖翠凤与一般富家千金不同。 第一次见面时,她躲在屏风后悄悄观察,发现这个年轻人虽然家境贫寒,但谈吐文雅,才华横溢。 廖母曾提醒女儿: "语堂家里可没什么积蓄。" 廖翠凤却毫不犹豫地回答: "穷有什么关系?" 这句话传到林语堂耳中,让他深受感动。 1915年,两人订下婚约。 但林语堂心中仍惦记着远赴海外留学的陈锦端,婚事一拖就是四年。 直到1919年,在双方家长的催促下,25岁的林语堂终于与24岁的廖翠凤结为夫妻。 婚礼结束后,林语堂做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 他取出结婚证书对妻子说: "咱们把这纸烧了吧,反正只有离婚时才用得着。" 廖翠凤先是一怔,随即会意地笑了。 她明白,这是丈夫在向她许下一生的承诺。 新婚不久,林语堂远赴美国留学。 廖翠凤毫不犹豫地收拾行装随行。 留学生活远比想象中艰难,有段时间林语堂的奖学金被取消,生活陷入困境。 廖翠凤甚至当掉了自己的嫁妆首饰,却从未有过怨言,反而安慰丈夫: "困难都是暂时的,我相信你的才华。" 多年后,林语堂成为享誉中外的文学大师,但他始终记得妻子的付出。 有时朋友来访,会看到廖翠凤在院子里晾晒衣物,林语堂就在一旁帮忙递衣架。 这种相濡以沫的感情,让许多人都羡慕不已。 有趣的是,廖翠凤深知丈夫心中始终有个角落留给陈锦端,但她从不计较。 偶尔还会邀请陈锦端来家中做客,三人相处得十分融洽。 他们的二女儿林太乙后来回忆说,父亲画中的女子总是梳着特定的发型,因为"陈阿姨的头发就是那样梳的"。 1976年,81岁的林语堂听说陈锦端仍在厦门居住,眼睛顿时亮了起来,挣扎着想要去见一面。 可惜由于身体原因,这个愿望直到他去世也未能实现。 林语堂的书房里,至今还挂着一幅他亲笔题字的画作。 画中女子梳着民国时期流行的发髻,眉眼间透着温婉的气质。 每当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画框上,仿佛在诉说着一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深情往事。 这段感情故事最打动人的地方,或许不在于它的轰轰烈烈,而在于它的真实与持久。 从青春年少到白发苍苍,从一见钟情到相守一生,林语堂用他的笔记录下了人间最珍贵的情感。 而廖翠凤用她的包容与智慧,诠释了什么是相濡以沫的真情。 如今,在鼓浪屿的廖家故居里,还保留着林语堂当年用过的书桌。 桌面上依稀可见墨水的痕迹,仿佛在诉说着那个年代的文学梦想与爱情故事。 每年都有不少文学爱好者前来参观,在这座充满历史气息的老宅里,感受那段跨越时空的深情。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