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艘大单直接砸向中国,年初韩国造船业拿到了全球62%的订单,韩媒马上狂欢,还扬

栗頿聊 2025-11-03 16:50:00

40艘大单直接砸向中国,年初韩国造船业拿到了全球62%的订单,韩媒马上狂欢,还扬言“重夺第一”,结果得意劲儿还没捂热,就被泼了盆冷水。   今年一开年,韩国那边的媒体简直高兴坏了,跟开香槟似的。为啥呢?全球造船订单里,他们一下子拿了62%,而咱们中国只占19%。   《朝鲜日报》更是直接喊出“造船王国重回巅峰”,那阵仗,仿佛已经把“世界第一”的帽子稳稳戴在头上了,满世界都在说韩国造船业这把赢麻了。   可谁能想到,这股得意劲儿还没捂热,丹麦航运巨头马士基就扔出了一个大炸弹——一份40艘船的订单,总价值差不多80亿美元。   关键是,这么大块肥肉,韩国连一口都没尝到,全给咱们中国船厂了。这一下,之前还热热闹闹的场面瞬间就安静了,估计韩国那边不少人都懵了,这反转来得也太快了。   其实这事儿真不是简单的生意上“截胡”,更像是市场给两种造船路子做了个公开评判。   之前韩国之所以能拿那么多订单,说白了就是把宝全押在了LNG船这种高附加值的船型上,刚好赶上那段时间市场需要这个,才顺风顺水。但这种只盯着高端单一船型的路子,底子其实并不稳。   马士基心里的账算得可清楚了:花差不多2.1亿美元,在韩国只能买到15000TEU的集装箱船,到咱们中国,直接就能升级成17000TEU的,性价比一下就拉开了。   就算是韩国一直引以为傲的LNG船,卡塔尔能源也发现,咱们中国的报价能比韩国便宜10%。你说,换谁不选性价比高的呢?   而且在战略布局上,中韩俩家的思路差得太远。韩国基本把油轮、散货船这些“基本盘”市场给放弃了,一门心思攻高端;咱们中国却是“大小通吃”,全球18种主流船型里,有14种咱们的新订单都是第一。   像希腊那些船王,想要散货船的时候,想都不用想就奔着咱们南通、大连的船厂来,这稳固的基本盘,让咱们在市场里不管遇到啥风浪,都能站得更稳。   还有交付速度,这对船东来说可是硬指标。现在韩国船厂的订单都排到2027年了,供应链还老出问题,能不能按时交船都得打个问号。   再看咱们中国,光LNG船的年产能就超过30艘,比韩国的20艘还多,不仅能准时交付,有时候还能提前半年。   对航运业来说,时间就是金钱,早一天拿到船就能早一天赚钱,谁更靠谱一目了然。   更关键的是产业链自主权。咱们中国造船业有完整的“内循环”工业体系,从钢材到发动机,自主化率超过95%。   就像苏美达船舶给新加坡船东造甲醇动力船,核心的燃料供应系统,自己联合国内厂家就能搞定。这种自主能力,不光能控制成本,还能保障生产稳定,不用看别人脸色。   可韩国造船业的根基就有点“飘”了,太依赖全球分工。高端发动机得从瑞士进口,核心的再液化装置要等德国供货,甚至四成的造船钢材、九成七的石墨都得从咱们中国买。   平时风平浪静的时候没啥问题,可一旦有啥变动,立马就容易掉链子。之前就有部分韩企掺和美国的301调查,结果咱们中国出了交易禁令,韩华海洋直接因为缺钢材停工,股价也跟着暴跌,这就是产业链不自主的风险。   现在绿色航运是未来的大趋势,谁能在这方面占先机,谁就能赢下下一个时代。   韩国虽然在LNG船技术上有积累,但咱们中国的目标是全赛道发力,LNG、甲醇、氨、氢、纯电,多条腿走路,计划明年绿色动力船的份额超过一半。   市场也用订单投票,全球近70%的绿色船舶订单都给了咱们,中远海运还下单了更前沿的氨燃料船。   而且咱们不只是造船,还在建绿色技术生态圈,比如自主研发的废气再循环系统,能比韩国同类船少排12%的碳,自研的再液化装置一年能帮船东省300多万美元,这些才是真正的竞争力。   回头看看,年初韩国那62%的订单占比,其实就是全球订单整体暴跌背景下的一次短暂高光。而马士基这40艘船的订单,还有之后越来越多船东选择中国船厂,其实都是对咱们“全产业链、全船型、全赛道”综合实力的认可。   真正的世界第一,从来不是靠某个月的数据撑场面,而是面对风险和行业变革时,骨子里的产业韧性。韩国这次被泼的冷水,不光浇醒了他们的狂欢,也让大家看清,到底哪种造船模式更能走得远、走得稳。

0 阅读:77
栗頿聊

栗頿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