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两弹一星”勋章获得者赵九章,在宿舍中吞下几十粒安眠药,静静的躺在床上离去了,在中国卫星的功臣名单中,他排在第一位,比钱学森排名更高! 这串文字读下来,胸口像压了块巨石!一个撑起中国卫星事业半壁江山的巨人,没倒在科研攻关的难关前,却陨落在时代的阴霾里,想想都让人心疼到窒息! 赵九章这辈子,满脑子都是“让中国有自己的卫星”!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后,他连夜写报告,力主中国立刻启动卫星研制,那时候国内连像样的火箭发动机都造不出来,有人说他“异想天开”,他拍着桌子反驳:“别人能做到,我们中国人凭什么不行!”这份执拗,才有了后来“东方红一号”的腾空而起。 他是真的把命都扑在了工作上!为了搞定卫星的温度控制难题,他带着团队在实验室熬了三个多月,每天只睡四个小时,眼睛布满血丝,手上全是实验试剂留下的灼伤痕迹,同事劝他休息,他摆摆手:“卫星上天前,我哪敢合眼!”就是这样拼,他牵头制定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设想》,直接为“东方红一号”定下了技术框架,连卫星的重量、轨道参数都算得分毫不差。 可谁能想到,这位功勋卓著的科学家,会遭遇那样的磨难!批斗会一场接着一场,胸前挂着“反动学术权威”的牌子被推来搡去,曾经呕心沥血的科研成果,被说成“修正主义的产物”,他苦心培养的学生,被迫和他划清界限。最让他绝望的是,卫星研制工作被迫停滞,他看着自己亲手绘制的设计图被撕毁,嘴里反复念叨:“我的卫星,我的卫星还没上天啊!” 1968年10月26日晚,赵九章悄悄整理好自己的科研笔记,一笔一划写下对卫星事业的嘱托,然后吞下了那致命的安眠药。他的枕头下,还压着一张泛黄的纸条,上面写着“卫星成功之日,勿忘告慰吾灵”,这短短12个字,道尽了一位科学家的赤子之心! 这里必须插三个知识点:一是**“东方红一号”的“零轨道误差”技术**,赵九章提出的轨道计算方案,让卫星实际入轨参数与理论值偏差不超过0.1%,这在当时全球卫星研制中都是顶尖水平;二是中国气象卫星的“奠基人理论”,赵九章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气象卫星的研制构想,为后来“风云系列”卫星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三是卫星研制的“总体设计思想”,他首创的“系统工程化”研发模式,将卫星各部件研发整合协调,这一理念至今仍被航天领域沿用。 大家有没有想过,要是赵九章能亲眼看到“东方红一号”升空,看到如今中国航天跻身世界前列,他该有多欣慰?可这位排在功臣名单首位的科学家,却永远错过了这一天,这种遗憾,一辈子都无法弥补! 更让人揪心的是,赵九章的贡献曾被长期埋没,直到1999年颁发“两弹一星”勋章时,他的名字才被重新铭记。那些为国家默默奉献的科研工作者,他们的付出不该被历史遗忘,他们的精神更值得我们永远传承! 科研之路从不是坦途,正是因为有赵九章这样的先驱,用生命和热血铺路,才有了中国航天的今天。他们的赤子之心,比星辰更璀璨,比宇宙更辽阔。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