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12月29日深夜,一架美国东方航空的客机抵达迈阿密上空,正准备朝机场降

运赛过去 2025-11-03 17:55:22

1972年12月29日深夜,一架美国东方航空的客机抵达迈阿密上空,正准备朝机场降去,然而,就在机长打算放下起落架时,相应的显示灯却没有亮起,于是,机长又重新操作了一次,显示灯依然没亮,重复了好几次都是如此,如果起落架出现问题,飞机很难安全降落,为了以防万一,机长向塔台报告了相关情况,请求暂停降落,转而绕空盘旋,以排除故障。 说起1972年那场东方航空401号航班的空难,很多人到现在还觉得后怕。这事儿发生在圣诞节后没几天,美国民航史上的一大教训。飞机是洛克希德公司刚出厂没多久的L-1011三叉戟宽体客机,机龄才四个多月,技术上算得上当时顶尖的玩意儿。航班从纽约肯尼迪机场起飞,目的地是迈阿密国际机场,机上载着163名乘客和13名机组,总共176人。 飞机飞到迈阿密上空,高度降下来准备着陆。起落架放下后,指示灯没亮,这灯是确认轮子锁定的关键信号。机组试了几次,都没反应。要是起落架真卡住了,着陆就等于玩命,所以机长直接跟塔台说,暂停降落,先绕圈排查。塔台同意了,飞机拉升到2000英尺,开启自动驾驶,离开市区往沼泽那边转。按理说,这时候该稳住高度,专心查故障。可问题出在他们太信自动系统了,这L-1011的自动驾驶是新技术,机组觉得靠谱,就全挤到副驾驶那边捣鼓灯泡。工程师下去想从下面窗户看起落架,但外面黑灯瞎火,什么也瞧不清。灯泡取出来检查,没坏,就是装不回去。整个过程,他们忽略了高度表,也没留意仪表变化。 其实,自动驾驶有个小设计:一旦操纵杆被碰了,它就自动关掉高度控制。这点在手册里写了,但培训时没强调。机长在说话时,手臂不小心蹭到杆子,系统悄无声息地解除了。飞机开始慢慢下沉,从2000英尺掉到900英尺,塔台雷达看到不对劲,赶紧呼叫。可驾驶舱里人声嘈杂,警告铃响了也没人管。等机长抬头看仪表,已经晚了。飞机直直栽进佛罗里达大沼泽地,撞击力把机身撕裂,油箱漏油,碎片散一地。99人当场没了,77人幸存,但伤得都不轻。沼泽里头有鳄鱼蛇虫,幸好附近有个叫帕特·马奇的蛙农,开气垫船第一时间赶到,救出不少人。直升机后来也来,但光线差,全靠他手电指引才找到位置。救援及时,保住了更多命。 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NTSB)接手调查,花了好几个月。黑匣子录音和数据记录器全扒出来,显示自动驾驶没毛病,飞机机械也正常。唯一的问题就是那盏灯泡,坏了,但不是大故障。关键是机组分心了,全神贯注修灯,没人盯着高度。录音里,警告声被聊天盖过去,他们对新技术太放心,没勤看仪表。空管那边也忙,雷达有时卡顿,另一架飞机起落架也有问题,分了神。报告直指人为失误为主,机组管理有漏洞。东方航空这家老牌公司,1972年刚买了L-1011,培训跟不上设备更新,飞行员对新系统的了解浅。洛夫特他们仨经验老道,但那天就是疏忽大意,没按标准流程走。报告没指责谁个人,但点出系统设计和培训的锅:操纵杆碰触太敏感,手册细节没教透。 这事故一出,航空业震动了。东方航空赶紧改,培训加了自动模式解除的模拟课,仪表监控列为铁规矩。FAA也推新规,强调驾驶舱资源管理(CRM),就是说别全挤一堆,得分工明确,有人专管飞行。L-1011全机型改了设计,加了更明显的警报灯。全球航空公司学着点,类似分心事故少了不少。想想看,一盏小灯泡就把注意力全吸走,酿成大祸,这教训接地气吧?不是飞机坏了,而是人脑子转不过弯。1970年代民航正高速发展,喷气机越来越多,事故率高,这案子算转折点,推动安全从被动查到主动防。 洛夫特、斯托克希尔和雷波全没了。洛夫特家在佛罗里达,留下老婆孩子,斯托克希尔纽约人,雷波印第安纳出身,他们家属拿了赔偿,但钱换不回人。幸存乘客里,有人腿断了,有人烧伤,很多人后遗症缠身。马奇那蛙农成英雄,救了40多人,得了表彰,但他说就是运气好。沼泽现场后来建纪念碑,刻了遇难者名字,每年有人去缅怀。

0 阅读:42
运赛过去

运赛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