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可能已经没人可死了,有俄军士兵在打扫顿涅茨克康斯坦丁诺夫卡方向的战场时,发

沃克笔下趣事 2025-11-03 18:39:48

乌克兰可能已经没人可死了,有俄军士兵在打扫顿涅茨克康斯坦丁诺夫卡方向的战场时,发现阵亡的乌军士兵多为外国雇佣兵,占比可能至少达到60%左右,其中包括非裔美国人和拉丁美洲国家的人。 顿涅茨克康斯坦丁诺夫卡的战场碎屑里,藏着乌克兰兵源枯竭最直白的证据,俄军打扫战场时弯腰捡起的身份证明,来自近十个国家,算下来外籍雇佣兵的阵亡占比足有62%,比传言的60%还要刺眼,这哪里是战场,分明是个用生命做交易的“国际大卖场”,破枪烂弹壳堆里混着哥伦比亚的驾照、巴西的退伍证,甚至还有非洲某国的难民登记卡,花花绿绿摊在地上,比菜市场的菜牌还杂乱。 这背后藏着的是乌克兰快没人可派的窘境。自冲突爆发以来,乌军前线的伤亡数字一路飙升,强制征兵连老人和学生都快筛遍了,实在顶不住就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外国人身上。 俄军那边早有统计,前后共有84个国家的11675名雇佣兵来给乌克兰打仗,可到现在能喘气的只剩2290人,4845人直接把命丢在了这里,还有4801人吓得连夜跑路,说白了就是本土兵打光了,只能靠“国际援军”填窟窿。 而康斯坦丁诺夫卡这种拉锯战最激烈的地方,自然成了这些外籍炮灰的首选投放地,毕竟死了也不用给乌克兰本地家庭赔抚恤金,简直是“性价比极高”的消耗品。 这些跑来卖命的外国人里,拉丁美洲人占了近40%,光是哥伦比亚人就撑起了半边天,俄军前不久刚在前线击毙五个哥伦比亚雇佣兵,有个叫杰弗逊·古铁雷斯·诺雷纳的绰号“查吉”,还有个叫埃迪森·阿莱·莫雷诺·加西亚的外号“拉格纳尔”,听着挺唬人,结果刚上战场没几天就成了冰冷的尸体。 巴西来的若昂·维克托·德·布里托·瓦林更可惜,才23岁,从巴西陆军第6空降步兵营退役后,本想赚笔快钱,2025年刚加入乌军,几周就把命送了。 他们为啥来?还不是因为在老家实在混不下去,拉丁美洲不少国家失业率高得吓人,普通青年一个月赚的钱连吃饭都勉强,而乌克兰开出的3000美元月薪,在他们眼里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却没看清馅饼下面藏着的陷阱。 非洲来的那些更不用说,穷地方的年轻人连温饱都成问题,听说这边扛枪就能赚钱,哪怕知道危险也愿意赌一把,还有些非裔美国人,在本土找不到出路,也抱着“搏一搏单车变摩托”的心态来凑热闹,结果摩托没见着,先踩进了鬼门关。 当然也有不少“老手”,比如美国前海军陆战队员特洛伊·奥芬贝克,参加过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算是见过世面的,可到了巴赫穆特前线也吓傻了,说这里比中东最糟的日子还可怕,火炮从早到晚不停歇,前线士兵平均存活时间才4小时,他自己身边的炸弹在300米外爆炸,差点把魂吓飞。 还有英国的G4S公司派来的职业雇佣兵,装备是真好,作战经验也丰富,可在俄军的火力覆盖下照样没用,该成炮灰还是成炮灰。 有意思的是,这些雇佣兵以为自己是“高薪精英”,到了乌克兰才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法国有个雇佣兵自掏腰包花了5万欧元买装备,一支突击步枪就要4000欧元,因为乌军根本供不上武器,说好的高薪有时候还拖着不发,纯属“花钱买罪受”。 更坑的是,乌克兰军官专把他们往最危险的地方派,格鲁吉亚和波兰的雇佣兵几乎成了“优先冲锋队”,死了也没人管,顶多盖块蓝黄国旗草草埋了。 芬兰有个叫佩卡的雇佣兵活着回去后,在电台里警告同胞,说乌克兰就是坟墓,哪怕没死也得丢半条命,这话算是说到了点子上。 俄军才不管对面是哪国人,管你是哥伦比亚的“蝎子”还是美国的老兵,炮弹落下来都一视同仁,等打扫战场时翻出身份证明,才知道又干掉了个“国际友人”。 之前哈尔科夫州还发生过笑话,乌军和外国雇佣兵本来要搞友好聚餐,结果因为待遇问题打了起来,可见这些“国际战友”根本不是一条心。 现在乌克兰自己招不到人,只能靠美国中情局帮忙在拉美、非洲挖人,把这些穷地方的年轻人骗来当替死鬼,3000美元的月薪成了催命符,那些来的时候揣着发财梦的人,到最后连尸骨都未必能回老家。 康斯坦丁诺夫卡的战场还在冒烟,地上的身份证明又多了几层,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本来该在非洲种地,在拉美打工,在美国混口饭吃,却因为一笔看着诱人的薪水,把命丢在了异国他乡的烂泥里。 乌克兰没人可死了,就把这些外国人的命当耗材填进去,而那些抱着捞一笔想法的雇佣兵,到最后才明白,这个“国际大集市”里最不值钱的就是他们的命,所谓的高薪,不过是买走他们性命的纸钱。

0 阅读:0
沃克笔下趣事

沃克笔下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