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58岁的邓玉芬喜极而泣,她原本以为七个儿子都已死,没想到老三永兴竟奇迹般地活着回来了! 老太太当时正蹲在灶台边烧火,手里的柴火棍“啪嗒”掉在地上,愣了足足三秒才反应过来!她踉跄着站起来,花白的头发散乱在肩头,补丁摞补丁的蓝布褂子被灶台的烟火熏得发黑,几步就冲到院门口,嘴里含糊地喊着:“永兴?我的永兴?” 当看到那个穿着褪色军装、瘦得只剩一把骨头的年轻人站在门口时,邓玉芬的眼泪“唰”地就下来了!她伸出布满老茧、关节变形的手,想去摸儿子的脸,可手到半空又缩了回去,生怕这是梦,一碰就碎了!“娘!是我,我回来了!”永兴“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声音沙哑得像被砂纸磨过,脸上的伤疤还带着淡淡的红色印记。 邓玉芬这才敢扑过去,紧紧抱住儿子,指甲几乎嵌进他的后背!“我的儿啊!你可算回来了!娘以为这辈子都见不到你了!”她的哭声震得院子里的老槐树叶子都在抖,泪水混着脸上的灰尘往下淌,在布满皱纹的脸上冲出两道泥痕。街坊邻居听到动静都跑了过来,看着这母子重逢的场景,无不抹着眼泪叹气——谁不知道邓玉芬这十几年的苦啊! 1938年,日军铁蹄踏近平北,邓玉芬看着乡亲们被欺负,咬着牙把老大、老二、老三送上了战场!没过多久,噩耗传来,老大在战斗中牺牲了,她没哭,只是默默给老二、老三缝了新的鞋垫,说:“替你哥多杀几个鬼子!”可命运偏不饶人,老四、老五、老六、老七陆续参军,一个个都没了音讯,最后连老二牺牲的消息也传到了村里,邓玉芬一夜之间头发全白了,却还是每天雷打不动地给八路军缝衣服、纳鞋底,说:“我儿子们都是为国家死的,值!” 永兴趴在娘的怀里,哽咽着说:“娘,我在战场上被炮弹炸晕了,醒来就在老乡家里养伤,后来跟着部队转战,一直没机会给您捎信!我以为您……”话没说完就被邓玉芬打断:“活着就好!活着就好!”她拉着儿子的手往屋里走,一遍遍地摸他的胳膊、腿,生怕少了一块肉,嘴里不停念叨:“瘦了,瘦了,娘给你做你最爱吃的贴饼子!” 这里必须插三个知识点:一是平北抗日根据地的“群众支前传统”,邓玉芬所在的北京密云地区是平北抗日根据地核心区域,当地群众不仅送子弟参军,还承担着缝补军装、筹集粮草、救助伤员的重任,是八路军的“后勤保障队”;二是革命母亲的“家国情怀传承”,在抗日战争时期,全国有数以万计的“邓玉芬式”母亲,她们忍痛送子参军,用柔弱的肩膀扛起民族大义,这种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三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军民鱼水情”,永兴能幸存下来,离不开老乡的救助,这正是“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生动体现。 大家有没有被邓玉芬老太太的坚韧打动?想想她送走七个儿子,承受了多少次“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换作是你,能有这样的勇气吗?你觉得,是什么支撑着邓玉芬在绝望中一直坚持下来? 邓玉芬的故事,不是个例,而是千千万万革命群众的缩影。她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最朴素的行动诠释着“家国大义”。没有她们的牺牲与奉献,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和平生活。 这些革命母亲的名字,或许不会被永远镌刻在纪念碑上,但她们的精神,会永远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里。她们用一生告诉我们: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国难当头时,每一个普通人的坚守,都是照亮胜利的光。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