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为何中国总是在联合国积极缴费,而联合国却经常成为针对中国的平台?答案很现实,也很压抑。如果不缴费,那将成为欧美打压和攻击大国的论坛,那时我们的形势会更加被动。 若把联合国比作一个“国际大家庭”,会费就如同每个家庭成员应缴的“物业费”,中国积极缴费,绝非一时兴起的“面子工程”,而是源于对国际秩序的深刻认知。 回溯历史,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之初,便深知这个平台是打破西方孤立、让世界听见中国声音的重要窗口,彼时,即便国力有限,中国也从未拖欠会费,因为我们明白,缴费不仅是履行国际义务,更是在这个“大家庭”中站稳脚跟的基础。 如今,中国已成为联合国第二大会费缴纳国,这份“积极”的背后,是对多边主义的坚定信仰——在全球化浪潮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独善其身,联合国作为最大的国际组织,是维护全球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支柱,中国愿为这份“集体事业”注入自己的力量。 可令人疑惑的是,中国的这份诚意,为何没能换来联合国平台的“公平对待”?答案藏在联合国规则的“先天基因”与现实利益的“复杂博弈”中。 从规则层面来看,联合国的诸多机制仍带着二战后大国主导的烙印,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历史优势,在联合国的话语权分配、议题设置等方面占据着先天优势。 比如,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否决权机制、联合国各机构的负责人选拔,往往更多向欧美国家倾斜,当这些国家想针对中国时,便能利用规则漏洞,将自身诉求包装成国际议题,在联合国平台上大肆炒作。 就像在人权问题上,某些西方国家无视中国在脱贫攻坚、民生改善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动辄拿出编造的数据和案例,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等场合对中国指手画脚,本质上就是借助规则优势,将联合国变成了推行自身价值观、打压异己的工具。 从利益博弈角度看,中国的快速发展触动了部分国家的“奶酪”,而联合国则成了他们宣泄不满、遏制中国的主战场,过去几十年,中国凭借改革开放实现了经济腾飞,从全球产业链的追随者逐渐成长为引领者,在科技、贸易、文化等领域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这种崛起让一些西方国家产生了焦虑,他们担心中国会动摇其长期主导的国际秩序,于是便试图通过联合国平台给中国设绊子,比如在气候变化议题上,某些国家一边要求中国承担更多减排责任,一边却自身退出相关国际协定。 在贸易问题上,他们打着公平竞争的旗号,在联合国相关机构中推动针对中国的贸易限制提案,本质上都是为了维护自身的既得利益,遏制中国的发展步伐。 面对这样的局面,中国并非无动于衷,而是以“智慧+韧性”在联合国平台上积极破局,我们坚持以理服人,在联合国的各种场合,用事实和数据回应针对中国的不实指控,让更多国家看清西方国家的双重标准。 我们注重以行动人,通过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等,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国际公共产品,赢得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就像在新冠疫情期间,中国不仅及时缴纳会费,还向联合国相关机构捐赠疫苗、提供资金援助,用行动证明。 中国积极缴费,是为了推动联合国更好地发挥作用,而非任人摆布,中国面对针对,会坚定维护自身权益,更会为维护多边主义、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而不懈努力。 联合国缴费的矛盾,实则是国际秩序转型期的一个缩影,中国的积极,是大国担当的体现,而被针对的处境,也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国际博弈的复杂性与长期性。 中国仍会继续做联合国的负责任成员,但同时也会以更主动的姿态,在联合国平台上为自己、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多公平与正义,让这个国际大家庭真正成为维护全球和平与发展的诺亚方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