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丁盛将军逝世,上级规定不准称呼他为“同志”“老红军”“老八路”。然而,当老战友和老部下前往追悼会时,抬头看到两个字大恸。 故事要从1930年的江西于都说起,那一年,17岁的丁盛还是个在田里干活的农家少年,当他看到陈毅带领的红军队伍经过村子时,那股朝气和为穷人打天下的劲头深深吸引了他。 他没有多想,放下手中的农具,跟着队伍走了,成了一名红军战士,最初,他被安排当旗手,这是一个在战场上最危险的位置,因为军旗是敌人的首要攻击目标。 可丁盛从不畏惧,每次冲锋,他都高举着红旗,冲在最前面,子弹从耳边呼啸而过,他却连眼睛都不眨一下。 战友们看他年纪小胆子却大得吓人,便给他起了个外号——“丁大胆”,这个外号,伴随了他一生。 丁盛的军事才能,是在一场场硬仗、恶仗中磨炼出来的,解放战争时期,他的名字真正开始响彻全军,尤其是在1949年的衡宝战役中,他指挥的135师上演了一出堪称经典的穿插奇袭。 当时,林彪命令各部队暂停前进,等待指令,但135师因为电台故障,没有收到命令,像一把尖刀直愣愣地插进了白崇禧部队的腹地。 当发现自己被敌人四个主力师团团包围时,丁盛非但没有慌乱,反而冷静地指挥部队,利用地形优势,跟敌人玩起了捉迷藏。 他把一个师化整为零,四处出击,搅得敌人后方鸡犬不宁,指挥系统彻底瘫痪,这一仗,不仅没让135师吃亏,反而为整个衡宝战役的胜利撕开了一个巨大的口子。 战后,林彪在总结会上又好气又好笑地评价他:“这个丁大胆,真是个敢在老虎嘴里拔牙的家伙!” 如果说衡宝战役让丁盛一战成名,那么1962年的对印自卫反击战,则彻底奠定了他在我军历史上的名将地位。 当时,丁盛担任瓦弄地区的作战总指挥,他面对的是号称参加过二战、打败过“沙漠之狐”隆美尔的印军王牌部队。 在海拔几千米的高原上,气候恶劣,后勤补给极为困难,丁盛仔细研究了地形和敌军部署,制定了一个大胆的穿插分割战术。 他没有按照常规的正面进攻,而是指挥部队从险峻的侧翼,趁着夜色悄悄绕到印军后方,在敌人最意想不到的时间和地点发起了总攻。 战斗只持续了十几个小时,我军就彻底攻克了瓦弄,全歼印军一个旅,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这一战打出了国威军威,至今仍是各国军事院校研究的经典战例。 然而,人生的道路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一次看似普通的会面,却成了丁盛人生的重大转折点。 1977年,他被突然免去一切职务,接受审查,这一查,就是五年,五年后,组织上虽然做出了免予起诉的决定,但他也被开除了党籍,彻底告别了自己奉献了一生的军队。 从叱咤风云的战将,到一名普通的退休干部,这种落差,其中的辛酸与无奈,恐怕只有他自己心里最清楚。 晚年的丁盛,居住在广州,过着极为低调的生活,邻居们只知道这是一位沉默寡言的老人,却很少有人知道他曾经的辉煌战功。 时光流转,英雄迟暮,1999年9月25日,这位86岁的老人在广州病逝,在他去世后,如何为他举办追悼会,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经过家属与上级的反复沟通,最终得出了一个特殊的规定:告别仪式上,不准称呼“同志”,不准称呼“将军”,也不准提及“老红军”等身份。 这个决定让许多跟随他南征北战的老部下心里很不是滋味,他们不理解,一个为国家流过血、立下赫赫战功的人,为何在最后告别时,连一个应有的名分都不能拥有。 但当他们走进灵堂,看到那“丁盛老人”四个字时,许多人瞬间释然了,也更加悲恸了,是啊,抛开所有的光环与争议,他首先是一位从旧社会走过来的老人,一位见证了中国百年沧桑的老人。 这个称呼,简单、朴素,却又饱含着对生命最本真的尊重,仪式上,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兵,拄着拐杖,走到遗像前,颤颤巍巍地敬了一个军礼,口中喃喃自语:“老首长,我们来看你了……”那场景,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动容。 丁盛的一生,是战功与坎坷交织的一生,他用自己的胆识和智慧,为共和国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尽管晚年遭遇了不公,但历史的功过,人民的心中自有一杆秤,他的故事告诉我们,评价一个历史人物,需要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长远的眼光。 那些在战火中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奋斗的英雄,无论他们最终的结局如何,他们为这个国家所做的贡献,都应该被我们永远铭记。 信源:爱思想——关于 “余汝信:为丁盛辩” 的报道2024-04-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