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由于不满法院将虐杀女儿的凶手判为无罪,玛丽安毅然决然的将枪带到了庭审

小史论过去 2025-11-04 13:19:34

1981年,由于不满法院将虐杀女儿的凶手判为无罪,玛丽安毅然决然的将枪带到了庭审现场,在法官宣判结果后,朝着得意的克劳斯连开了8枪!最终导致克劳斯直接当场死亡!而她也在舆论的帮助下,只被判处了6年监禁。 玛丽安·巴赫迈尔1950年出生在德国下萨克森州一个小镇。她的家庭背景复杂,父母从东普鲁士逃离战后地区,父亲有饮酒问题,性格强势,母亲再婚后继父也同样严厉。她小时候环境保守,宗教影响深,但家庭不稳定导致她早早离开家。作为青少年,她经历多次怀孕,第一个孩子在16岁生下并送养,第二个在18岁因遭受暴力怀孕也送养。到22岁,她生下第三个孩子安娜,并独自抚养。安娜成为她生活重心,她在酒吧工作时常带女儿同行,让安娜从小适应独立生活。这种单亲家庭模式让她把所有精力放在孩子身上,避免其他情感纠葛。1980年,安娜7岁时与母亲争执后离家,遇上克劳斯·格拉博夫斯基。此人35岁,有多次性犯罪记录,包括1973年性侵两名女孩获刑4年,出狱后继续问题行为。 克劳斯·格拉博夫斯基的犯罪史从年轻时就开始。他早年因性侵女孩入狱,1976年自愿接受化学阉割,但不久后通过激素治疗逆转效果,继续生活。他是屠夫,住在吕贝克附近。1980年5月5日,他绑架安娜,将她关押在家几个小时,实施性侵后用丝袜勒死,并把尸体装箱丢在运河边。他的未婚妻发现后报警,导致他被捕。他在审讯中称安娜试图敲诈他,害怕再坐牢才动手。这种说法加深了玛丽安的愤怒。安娜尸体被找到时,玛丽安赶到现场,面对冰冷遗体,她的生活彻底崩塌。警方调查确认克劳斯有精神问题和犯罪前科,但他提交材料试图减轻罪责。审判前,玛丽安对司法系统失去信心,认为凶手可能逃脱惩罚。 审判从1981年3月开始,在吕贝克区法院进行。克劳斯面对强奸和谋杀指控,但他辩称有精神疾病和激素影响。第三天上午,玛丽安携带一支点22口径手枪进入法庭。她从后排走向被告席,对准克劳斯后背射击7次,其中6发命中。他当场倒地死亡。法庭人员从侧面制止她,她放下枪没有抵抗。整个过程发生在上午10时左右,法庭陷入短暂混乱,但无人受伤。克劳斯有严重犯罪记录,包括多次性侵女孩和精神问题,但他出狱后未得到有效监控,导致安娜被害。玛丽安选择在审判现场动手,因为她不满法庭可能判无罪。她被当场逮捕,警方带走她时,她双手被铐。 玛丽安被捕后,媒体报道她的经历,公众反应强烈。许多人寄信支持她,认为她是为女儿伸张正义。1982年,她最初被控谋杀,但检察院后来改为过失杀人和非法持枪。审判在吕贝克法院进行,她陈述事实,承认行为。1983年3月2日,法院判她6年监禁。她在监狱服刑期间参与劳动,表现正常。服刑3年后,她于1985年获释。释放后,她与一名教师结婚,两人共同生活。她随丈夫移居尼日利亚拉各斯,他在那里的德国学校教书。她适应新环境,处理日常事务。1990年,两人离婚,她离开尼日利亚。 离婚后,玛丽安移居意大利西西里岛,在巴勒莫一家机构工作,负责照顾患者。1995年,她诊断出胰腺癌,返回德国吕贝克医院治疗。1996年,她在医院去世,享年46岁。她的遗体葬在吕贝克公墓,与安娜合葬。这起事件引发德国社会对司法公正的讨论,许多人同情她的遭遇,但也质疑私刑的合法性。克劳斯的犯罪记录暴露了当时系统对性犯罪者的监控不足,导致悲剧发生。玛丽安的举动虽极端,却反映了受害者家属的绝望。 玛丽安的故事不是孤例,它触及父母对孩子的保护本能和法律的界限。她的早年经历塑造了她坚韧性格,从单亲母亲到法庭行动,都源于对安娜的爱。克劳斯作为多次犯罪者,他的行为直接导致无辜孩子丧生,却在审判中试图用精神问题脱罪。这让许多人反思,为什么系统没能阻止他继续害人。公众舆论在玛丽安审判中发挥作用,许多信件和报道影响了判决轻重。她的6年刑期,只服3年,就体现了社会对她的理解。 事件后,德国媒体持续报道,引发道德辩论。一些人视玛丽安为英雄,但法律专家强调不能鼓励私刑。克劳斯的未婚妻举报他,间接帮助破案,却也暴露了他生活中的伪装。他逆转化学阉割后,未被严格监督,这是系统漏洞。安娜的死让玛丽安一生改变,她从酒吧工作到移居国外,都在试图重建生活。她的婚姻短暂,离婚后独立工作,直到癌症结束一切。

0 阅读:144
小史论过去

小史论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