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中文网今天(11月3日)阴阳怪气地报道:“中国已将新疆重新包装成旅游胜地,大力宣传‘民族’体验,但活动人士称,中国正试图抹杀当地文化。” 这番报道真是透着一股没去过新疆还硬要编故事的别扭劲儿,所谓“包装旅游胜地”“抹杀当地文化”的说法,简直是把眼睛蒙起来无视现实。 2025年1到10月新疆旅游人次同比增长31.12%,增长率直接冲到全国第一,14个地州市的旅游市场全都热得发烫,光喀什地区前7个月就接待了1668.6万人次,8月单日最高游客量能达到14万人次。 这些游客可不是被“包装”来的,他们冲着的是真实的新疆风光和鲜活的民族文化,要是真的在抹杀文化,怎么会有这么多人用脚投票,甚至还有不少东南亚、中亚的入境游客专门来体验,把赛里木湖、天山天池当成必去打卡地。 所谓的“民族体验”从来不是刻意打造的噱头,而是新疆各族群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现在只是通过旅游让更多人看到而已。 和田墨玉县布达村的桑皮纸制作技艺传承了上千年,2006年就成了国家级非遗,要是想抹杀文化,这门手艺早该没人管了。 可实际情况是,当地建了2800平方米的桑皮纸产业园,2024年就接待了7万多游客,村里的年轻人像穆耶赛尔・艾合麦提托合提,毕业后专门回来做桑皮纸文创,把老手艺变成了夜灯、书签这些受年轻人喜欢的产品。 比拉力・图尔荪巴柯一家三代都是桑皮纸传承人,他把家庭作坊改成非遗工坊,不仅自己成了县级传承人,还带动全村56名熟练技工就业,27家家庭作坊户均年收入能到5万元,上千人靠着这门老手艺增收。 这种让文化活在生活里、能赚钱的传承方式,怎么看都和“抹杀”搭不上边,喀什古城的变化更能说明问题,这里曾是住着4万多人的“活着的千年古城”,过去老房子没有自来水、天然气,生活很不方便。 当地花了70多亿元进行改造,坚持“修旧如旧”,没把老居民迁走,也没拆了传统生土建筑,只是给房子装上了现代设施,保留了迷宫式的街巷格局。 现在古城里既有百年老茶馆,也有新潮的民宿和咖啡馆,居民沙拉麦提・卡日把自家院落改成“古丽的家”,在家门口表演民族歌舞、招待游客,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要是真在抹杀文化,何必花这么大代价保护古城风貌,直接推平建高楼不是更省事?显然这种保护与发展并重的做法,戳破了所谓“抹杀文化”的谎言。 再说说文化传承的硬实力,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早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曾经因为曲牌绵长、口传心授差点失传,现在不仅成立了专门的艺术团和研究室,还经常登上国际舞台,让塔吉克斯坦等国的媒体人都赞不绝口。 还有六师新湖农场的碱蒿子烧制土碱技艺,一度因为现代工业制碱差点没人学,现在通过“非遗+餐饮”的模式,走进了面馆,还计划办文化节,年轻人也愿意来学习这门古老手艺。 石河子凉皮更是融合了陕西、甘肃、四川等地的风味,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成了兵团饮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这些都是文化在繁荣发展的铁证。 语言文字作为文化的核心载体,新疆从来没有忽视过保护,现在新疆各民族主要使用10种语言和文字,司法、行政、教育等领域都能看到多语言服务,新疆电视台有4种语言的电视节目,新疆日报用4种文字出版,就连高考都有汉、维吾尔、哈萨克等5种文字试卷。 中小学里既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也加授本民族语言文字,确保少数民族学生能学习和传承自己的语言。 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还在新疆设了30多个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点,专门记录和保护这些语言资源,这种系统性的保护措施,哪里像是在“抹杀文化”? 那些所谓的“活动人士”,大概率连新疆的土地都没踏过,只是跟着反华势力的调子瞎起哄。 他们看不到新疆文旅产业2024年就带动了逾100万人次就业,看不到非遗工坊里年轻人专注的眼神,看不到各族群众通过文化传承过上好日子的笑脸。 其实旅游发展和文化保护从来不是对立的,新疆恰恰是做到了让文化成为旅游的核心吸引力,让旅游收入反哺文化保护,形成了良性循环。 游客来体验的桑皮纸制作、木卡姆表演、古城风情,都是最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这些文化在被更多人了解和喜爱的过程中,不仅没有被抹杀,反而获得了更强大的生命力。 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繁荣景象,比任何无稽之谈都更有说服力,也难怪BBC的报道只能靠“阴阳怪气”来博眼球,毕竟事实根本站不住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