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总统罕见发声中国:若想全球和平,中国必须放弃一样东西!在一个各国都小心翼翼

百日依山尽 2025-11-04 16:42:24

新加坡总统罕见发声中国:若想全球和平,中国必须放弃一样东西!在一个各国都小心翼翼处理言辞的时代,新加坡领导人如此直白地对中国提出要求,确实不常见。他提出的那个“东西”,就是中国过度的自给自足政策。 10 月 15 日华盛顿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讲座上,新加坡总统尚达曼公开表态,若想维护全球和平,中国需要放弃 “过度的自给自足政策”。在各国对中美关系都谨言慎行的当下,这样直白的要求显得格外扎眼,而 “过度自给自足” 这个听起来有些抽象的概念,更引发了多方解读。 新加坡这个国家实行威斯敏斯特议会制,总统作为国家元首更多是象征意义,实际行政权掌握在总理和内阁手中。尚达曼作为印度裔总统,其发言虽不代表具体政策指令,却折射出新加坡作为全球贸易枢纽的焦虑。 数据显示,中国和美国分别占新加坡商品服务出口量的 30% 左右,两边都是无法得罪的重要伙伴,这种双重依赖让新加坡对中美 “脱钩” 风险格外敏感。 从发言上下文能看出,尚达曼的核心担忧是中美博弈升级带来的全球供应链分裂。他提到中国有两条路径可选:要么持续对抗并靠内部市场自给自足,要么缓和关系与西方保持相互依赖。 在他看来,后者更有利于全球和平,因此提出让中国放弃 “过度自给自足”。但这番话很容易被曲解为 “要求中国向西方妥协”,实际上新加坡始终奉行平衡战略,同期他也呼吁美国摒弃对抗思维,学会与强大的中国共处。 外界争论的焦点,其实是对中国 “自给自足” 政策的误读。中国从未追求全面封闭的自给自足,而是在关键领域构建 “自主可控” 的安全屏障。以粮食安全为例,中国用不足全球 9% 的耕地养活了 1/5 人口,口粮自给率 100%,谷物自给率超 95%,但这并不意味着拒绝国际合作。 2024 年中国大豆进口量仍有 8000 万吨,只是通过拓展俄罗斯、埃塞俄比亚等新兴渠道,摆脱了对美巴阿三国的单一依赖,同时通过储备调节和产能提升掌握议价权。 在产业领域,这种 “自主可控” 的思路更加明显。面对西方在芯片、工业软件等领域的限制,中国加速推进短板产业补链,但从未切断国际协作。 2023 年数据显示,中国与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签署了 100 多份农业合作协议,向 80 多个国家培训 1.4 万名杂交水稻技术人才,马达加斯加正是在中方帮助下实现了粮食自给。这种 “关键领域自主、非关键领域开放” 的模式,与尚达曼担忧的 “封闭自守” 有着本质区别。 中国官方早已明确,产业体系自主可控不等于全面自给自足。正如理论文章指出的,全球产业链分工细化,没有国家能包揽所有环节,中国重点突破的是民生保障、高端制造、尖端科技等领域的关键环节,确保外部供应中断时不被 “卡脖子”。 以大豆产业为例,中国一边提升国产产能,2024 年自给率较 2020 年提高 4 个百分点,一边推进豆粕减量替代,用菜籽粕、昆虫蛋白等拓展来源,既保障安全又保持开放。 尚达曼的发言之所以引发关注,本质是戳中了全球供应链重构的痛点。当前单边主义导致各国都在强化安全防线,欧盟推进 “战略自主”,美国搞 “近岸外包”,中国的 “自主可控” 只是顺应潮流的选择。 韩国《亚细亚经济》就曾评价,中国的粮食安全体系不仅保障了本国供应,更成为全球粮食安全的 “稳定器”,这种可控的自给自足反而降低了全球风险。 事实上,中国的实践早已给出答案:自主可控与开放合作从来不是对立的。在保障粮食、能源、科技等核心领域安全的同时,中国始终是全球贸易的重要参与者,2024 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连续 7 年保持世界第一。 新加坡总统的喊话,更像是对全球供应链分裂风险的预警,而如何在安全与开放之间找到平衡,不仅是中国需要面对的课题,更是所有国家共同的挑战。 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留言~

0 阅读:0
百日依山尽

百日依山尽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