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2月3日凌晨三点,清凉山火葬场的工作人员被叫醒,然后被通知马上烧掉一具

文山聊武器 2025-11-04 17:55:22

1946年2月3日凌晨三点,清凉山火葬场的工作人员被叫醒,然后被通知马上烧掉一具棺材,火葬场主任听后大吃一惊,烧棺材?闻所未闻啊,但看看来者佩戴的军衔是个大官,也不敢多问,把棺材边角砍去,硬将其塞进焚尸炉内,随着熊熊烈火,棺与尸体一同化为灰烬。 汪精卫早年以革命者形象出现,1883年生于广东,1905年加入同盟会,次年参与刺杀清摄政王载沣的行动,虽失败入狱,但狱中诗句流传一时。辛亥革命后,他进入国民党高层,担任宣传部长,推动党内事务。1920年代,他一度支持国民党左派,1930年代初短暂出任行政院长,与蒋介石争夺权力。 抗日战争爆发,日本侵华加剧,他却在1938年底脱离重庆政府,公开主张对日议和。1939年,他从河内发出“艳电”,次年3月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自任主席。这个政权完全依附日本,协助日军征用资源,镇压抗日力量,导致无数民众遭受迫害。他下令逮捕多名抵抗者,通过媒体散布投降言论,伪政府存续四年,造成巨大损失。 1944年11月,他在日本名古屋医院因脊髓病去世,遗体运回南京,按其意愿安葬梅花山,墓室用钢筋混凝土加固,耗费巨资。伪政权覆灭后,他的坟墓成为耻辱象征,国民党高层视之为眼中钉,必须清除以正视听。 1946年1月中旬,何应钦在南京主持会议,直指汪墓位置靠近中山陵,影响观瞻,上报蒋介石获批。部队迅速准备,工兵营评估墓体坚固,决定用炸药爆破。1月18日开始,梅花山周边戒严,封锁中山陵至明孝陵道路。1月21日晚,第七十四军第五十一师工兵营携带150公斤TNT上山,分两阶段实施:先炸外层混凝土,后毁内窖。为避人耳目,利用远处噪音掩护爆炸声。 爆破后,清理现场,棺材暴露,打开检查仅发现一张纸条,上书“魂兮归来”,系陈璧君所写。棺材当夜运出,墓穴回填平整。次日凌晨,棺材抵达清凉山火葬场,军方命令工作人员立即焚烧。棺材体积过大,需砍掉边角塞入炉膛,加大煤量鼓风,半小时内化为灰烬,骨灰扬散。整个过程保密,仅少数人知晓,避免社会动荡。这次行动反映国民党在战后整顿伪遗迹的决心,汪的叛国行为终于以这种方式画上句号。 爆破后,工兵返回梅花山,用土石填平坑洼,铺设碎石层。原址上兴建廊亭,两侧开小径,种植梅树和花木,现为观梅轩,供人游览。孙科题写“放鹤”匾额,象征摆脱枷锁。行动未公开报道,仅周边居民忆及夜间巨响,大众多年后方知详情。 汪精卫的遗骸从此无踪,早年诗词如“劫后残灰,战余弃骨”竟成现实。他的伪政府助纣为虐,遗毒深远,这次毁墓焚尸是战后正义的体现,警示后人勿忘国耻。

0 阅读:0
文山聊武器

文山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