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取消户口本,我忍了 离婚还有冷静期,我也忍了 现在夜店也能领证结婚了,这个世界真的太疯狂了! 夜店霓虹灯下拿着结婚证摇摆,这画面确实有点超现实。上海黄浦区搞的这个新花样,把结婚颁证仪式搬进了复兴公园的INS新乐园,电音背景音乐下工作人员认真询问“您确定现在清醒吗”,这场面魔幻得像是社会实验。表面上看只是换个地方领证,背后却是整个社会对婚姻态度的重新定义。 婚姻登记变成了一场城市营销。黄浦区民政局毫不避讳地说,这波操作就是要“打破传统时间与空间限制,助力黄浦‘夜经济’”。他们甚至和Tomorrowland电音节联动,给新人送门票,这算盘打得响——既然年轻人不爱去民政局,那就把证送到他们常玩的夜店门口。成都草莓音乐节、新疆赛里木湖早就玩过这招,婚姻登记成了吸引游客的卖点,新人比普通游客更舍得花钱,这生意经念得精明。 有人担心夜店环境会让结婚变轻浮,这担心有点多余。压根不是真在夜店完成法律登记,只是颁证仪式搬了过去,合法的红本本还是得在民政局老老实实拿。现场还有清醒确认环节,工作人员会盯着眼睛问你是不是没喝酒、没冲动。再说了,传统民政局照样开着,喜欢严肃氛围的照样能选传统方式。 真正该琢磨的是,为什么结婚需要这些花里胡哨的噱头。年轻人不结婚,难道是因为民政局装修太老气、开放时间不够长?显然不是。高房价、高压工作、天价教育成本,这些才是压在婚姻上的大山。在夜店搞颁证仪式就像给高烧病人贴退热贴——看起来在解决问题,压根没碰到病根。有网友说得直接:“年轻人不想结婚的根源没解决,把登记处打扮得再新潮也没用”。 婚姻登记确实在变方便。新条例实施后,全国通办、不要户口本,拿张身份证就能登记。程序简化把婚姻选择权从家庭慢慢交还给个人,这是进步。但“宽进严出”让人嘀咕——结婚变容易了,离婚却有个冷静期拦着。万一在夜店氛围里头脑一热领了证,后面想抽身可就费劲了。这也让人想起几年前上海政协委员提议的“结婚冷静期”,想让婚前互相查清楚底细再决定。支持者觉得这能避免闪婚骗婚,反对者觉得感情的事搞太多行政干预反而变味。 换个角度看,政务服务愿意琢磨年轻人喜欢什么,总归是好事。婚姻的核心是两个人的承诺和责任,这份重量不会因为颁证地点从民政局变成夜店就减轻。北京帮企业培养数字人才,上海把领证搬进夜店,城市治理逻辑在变,从“你该怎么结婚”变成“你想怎么结婚”。只要法律程序严肃、婚前辅导到位(黄浦区号称也提供婚姻家庭辅导服务),在哪儿办仪式真没那么要紧。 形式创新解决不了实质问题。户籍制度制造的通婚壁垒、城乡差距推高的婚恋成本,这些结构性问题不会因为颁证仪式变酷就消失。夜店领证这波操作赚足眼球,但热闹过后,年轻人面对的现实压力一点没少。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