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前所未有的盛世!中国官方承认的三大盛世,为西汉盛世(文景之治至昭宣中兴

恰似江楼月 2025-11-04 22:12:00

我们正处于前所未有的盛世!中国官方承认的三大盛世,为西汉盛世(文景之治至昭宣中兴)、大唐盛世(贞观之治至开元盛世)、清朝康乾盛世。以最近的康乾盛世来说,看起来确实红红火火,但人口由顺治年间的两千万出飙到乾隆五十年的三亿,耕地并没有同步增加,老百姓衣食困难。 中国历史上公认的三大盛世,西汉的从文景之治到昭宣中兴,唐朝的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还有清朝的康乾盛世。这些时代被称作盛世,主要因为国家统一,经济搞得有点起色,人口也多起来,疆域还扩大了。说白了,就是王朝稳定,表面上看老百生活得还行,但深挖下去,每个盛世都有自己的毛病,尤其是人口和土地的矛盾,总让底层人喘不过气来。西汉那时候,从公元前180年到前49年,文景两位皇帝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国家从战乱中缓过劲来,仓库里粮食堆满,钱串子都腐烂了。武帝时期打匈奴,开疆拓土,丝绸之路通了,经济贸易活跃,但也耗费巨大,赋税重了点。昭宣中兴又调整政策,减轻负担,农业恢复,人口从一千多万涨到五千多万。 唐朝从627年到756年,贞观之治李世民纳谏,均田制推行,农民有地种,粮食产量上去了,开元时期玄宗改革,水利建了不少,人口过亿,文化也繁华,长安城热闹极了。但后期安史之乱一闹,盛世就收尾了。清朝康乾从1662年到1796年,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平定叛乱,统一多民族,农业手工业发展,人口大爆棚,从顺治两千万到乾隆三亿多。三大盛世共通点是皇帝重视农业,轻税养民,社会稳定,促进生产力进步,但也都有人口压力大,土地不够分的通病,特别是清朝最明显,因为离现在近,资料多,能看清真实面貌。 康乾盛世听着牛气,但人口爆炸式增长是关键问题。从顺治年间大约两千万,到康熙末年两千四百多万,雍正时期继续涨,乾隆五十年直接破三亿,到乾隆末接近四亿。这增长速度在历史上少见,主要原因有几点:先是社会稳定了,三藩之乱平定后,没大仗打,农民能安心种地,死亡率降了。新作物引进,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传进来,这些东西耐旱高产,适合山地种,帮着养活更多人。水利工程修了不少,康熙时黄河治理,渠道多了,水稻产量稳了。政策上,雍正摊丁入亩,把人头税并到田赋里,无地农民负担轻了,鼓励生孩子。医疗条件虽原始,但瘟疫控制比明末好点,婴儿存活率高了。这些因素加一块,人口就蹭蹭往上窜。但这盛世人口多,不等于人人过得好,相反,土地跟不上,问题就出来了。 耕地面积变化是康乾时期大麻烦。清初康熙二十四年,全国耕地约六亿亩,到乾隆末增加到十亿五千万亩左右,看似多了不少,但人口从两千万到三亿,增长十五倍,耕地只翻倍多点,人均土地从三十亩降到三亩以下。数据上,1680年到1820年,人口涨160%,耕地只增80%。政府鼓励垦荒,边疆流民去开地,山林砍了种玉米甘薯,但这些新地质量差,亩产低。长江中下游复种指数高,从一年一熟到二年三熟,帮着多产粮,但整体上土地压力大。清官书里田亩数字低估了,实际耕地可能更多,但人均还是少。土地分配不均,地主兼并多,无地农民当佃户,租子高,日子苦。生态环境也坏了,毁塘填沟,河道堵塞,水土流失,洪灾多发。这些变化让农业生产勉强跟上人口,但底层人温饱成问题。 亩产数据更能说明老百姓衣食困难。清代粮食总产量比明朝翻倍,康熙二十四年全国两千零四十亿斤,亩产三百七十四市斤,高于前代。但分到人均,就不够了。上等田一亩产一石二斗,合一百五十斤米,三十亩地一家五口,扣税后剩的不多。美洲作物占总产不到5%,传统稻麦为主。乾隆中叶后,亩产下降,因为边际地穷,肥力耗尽。四川彭县等地,产粮低,农民吃糠咽菜。宫廷吃咸菜滚豆腐,民间一辈子闻不到。物价涨,尤其是米价,人口多需求大,土地不够,饥荒频发。乾隆时期蠲免赋税五百多次,折银一亿五千万两,相当于四年岁入,但贪官中饱,赈灾款少到百姓手里。马戛尔尼使团记载,乡村下层居民茶叶稀缺,反复煮渣,身上虱子多,生活穷苦。这些证据显示,盛世下饥饿常见。 乾隆时期百姓生活状况,表面红火,实际多苦。人口爆炸加剧资源短缺,流民四起,乞丐多,京城每年弃婴近九千。白莲教起义前兆,教徒聚众,反映不满。乾隆宠和珅,腐败严重,官员进贡,国库虽富,但民间穷。农业技术进步,精耕细作,施肥多,但密度高,湖泊围垦,水面缩,争地激烈。灾荒时,开仓放粮,但供应不足,民众勉强度日。雍正废贱籍,山西乐户改业,但乾隆晚期,政治松弛,赈灾贪污。南巡六次,耗费巨资,加重负担。整体上,底层人衣食住行艰难,温饱线挣扎。

0 阅读:103

评论列表

朦龙

朦龙

1
2025-11-05 01:38

没有康乾盛世!

猜你喜欢

恰似江楼月

恰似江楼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