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强教授怒批AI

我本诚然 2025-11-05 09:02:34

郑强教授戳破AI狂欢:别让技术洪流,冲垮普通人的饭碗 郑强教授这句“人工智能要是把劳动力废了,社会可能会混乱”,之所以能瞬间引爆全网,戳中千万网友的心,根本在于他没唱技术高调,而是站在泥土里替普通人发声。在资本欢呼“降本增效”、技术派鼓吹“未来已来”的当下,这份清醒比任何高科技都珍贵。 没人否认AI的魔力,但魔力背后藏着无数饭碗的震颤。超市里,自助结账机让半数收银员失去岗位;工厂中,AI质检系统取代了练出“火眼金睛”的老质检员;就连亚马逊的HR团队都被AI砍去15%,那些曾筛选简历的人,如今成了算法的淘汰品。更扎心的是,中国近12亿人学历在高中及以下,AI吞噬的恰恰是他们赖以为生的低技能岗位——流水线、物流分拣、客服接线,这些吸纳海量劳动力的领域正被机器悄然占领。 网友喊“振聋发聩”,是因为郑强戳破了一个关键矛盾:技术迭代速度,远快于普通人转型的脚步。快递员面对无人机送货一脸茫然,纺织女工连“数字建模”都没听过就丢了工作,他们不是不努力,而是根本追不上技术的快车。更残酷的是,新岗位和旧劳动者之间隔着难以逾越的鸿沟——企业缺的是AI运维等复合型人才,可被替代的收银员连转型的门都摸不到。 但郑强的警示从不是悲观的哀叹,而是理性的提醒。他从没反对AI,只是呼吁别让技术变成“饭碗粉碎机”。就像杭州外卖骑手转型操控无人机后工资涨了1.5倍,上海下岗女工学3D打印后月入过万,技术本可以是梯子,而非锤子。国家投入2000亿的数字技能培训、企业开设的速成班,都是给普通人搭的桥。 日本因过度推行机器人催生“蛰居族”的教训就在眼前,科技发展从来不能只算经济账,更要算民生账。AI该替代的是危险繁重的劳动,而非抢了普通人的生计;该成为人的助手,而非人的对手。当义乌老板娘用AI做外贸、菜市场阿姨用智能系统管进货,这些故事都在证明:不是AI要废了劳动力,而是要让劳动力借AI更有价值。 说到底,技术的温度不在多智能,而在能否托举普通人的生活。郑强教授的话之所以动人,正是因为他记得:科技的星辰大海再璀璨,也不该忘了身后亿万双勤劳的手。这才是真正的“为老百姓着想”,也难怪网友直呼“听得酣畅淋漓”!郑强为众发声 AI对工作影响

0 阅读:1
我本诚然

我本诚然

感谢大家的关注